做雾化对宝宝有伤害吗
宝宝在出现咳嗽、痰多、甚至咽喉水肿等呼吸道疾病的情况时,医生常常会要求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有的家长会心存疑问:为什么不打针而选雾化?吸入的什么药?是不是有激素?对孩子有伤害吗?
在做雾化吸入时的注意事项。1、雾化吸入的常用药家长首先要明白的是,咳嗽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种疾病都可能引起咳嗽,比如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急性喉炎等。因此一定要先看医生,明确咳嗽的病因,在医生的指导针下对病因选用药物。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厉害影响睡眠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来保持呼吸道湿润、减少刺激引发的咳嗽。如果痰多而且粘稠、不易咳出,可以使用化痰药(乙酰半胱氨酸),或者支气管扩张药(沙丁胺醇),必要时也可能用到消炎的激素成分,但具体的用药还是要根据医生的处方来。2、这些药物最好不要用,它是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国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制定的。在这份共识中,着重强调了当前雾化药物使用的一些不规范之处,如:地塞米松、氨溴索(沐舒坦)、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利巴韦林以及各种中成药等,其实都不是雾化剂型,均不推荐用作雾化药物使用。为什么不能用注射剂型来代替雾化剂型呢?它们最大的差别首先是防腐剂,比如酚、亚硝酸盐等,这些成分吸入后可能诱发哮喘;其次注射液无法达到雾化颗粒要求,会在肺部沉积、无法清除,增加肺部感染的危险。而中成药因为效果和副作用都不明确,更不建议用于雾化。所以,我们要警惕的不是雾化本身,而是药物的“滥用”!另外,共识指出,常规不推荐抗生素用于雾化治疗,抗生素雾化仅限于特定的严重感染的患者,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做雾化时,家长要注意这些。1、进食1~2小时后进行雾化。选择在宝宝进食后,隔1~2小时再雾化,可以防止排痰、气雾等刺激引起恶心或呕吐。吸入前要清洁口腔,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食物残渣。2、使用面罩式喷头。因为宝宝的鼻腔比较狭窄、鼻甲弯曲,雾化颗粒经过时,很多药物会停留下来,达到小气道和肺泡的药物就减少了,而口腔明显宽敞多了。所以为了达到好的治疗效果,雾化最好选择口腔吸入。
一般宝宝不配合做雾化吸入,不说用嘴吸气,老老实实含着喷头十来分钟就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3岁以下的宝宝还是直接选择面罩式喷头吧!在雾化的过程中,家长要随时注意观察宝宝的状态。如果出现口干、恶心、胸闷、气促、心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要及时让医生处理。在雾化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擅自给宝宝改药、减量、停药,要按医生要求的频次、用量坚持做完整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