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检查
发表于2014-03-012061人已读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及/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近年来,随着各专业新药的不断问世和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DILI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
最近研究显示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4.8%-32.6%,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一些“保健品”及减肥药也经常引起DILI,需引起大家高度注意。药物性肝病诊断是排除性诊断。参考新英格兰杂志(NEnglJMed,2006;354:731-739)文献,可按照右图所示流程进行诊断。目前临床上参考的诊断标准有日本“药物与肝”研究会诊断标准1978、1988年,Danan提出了“药物性肝损伤欧洲共识会诊断标准”、1993年国际共识会通过改良的Danan方案、1997年,Maria方案、2003年DDW-Japan日本肝病学会方案等。这些诊断标准所列的参考指标包括服药至肝损出现的时间规律性、停药后肝脏生化指标迅速改善的病程、能排除其它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再次用药后,迅速激发肝损伤,ALT至少升高至正常范围上限的2倍以上。临床上对药物性肝病诊断的基本条件包括有药物暴露史和相适应的潜伏期(通常1-4周)、排除其他原因或疾病所致的肝功能损伤、停药后,肝功能指标应有所改善;参考条件包括有肝外系统表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于6%)、相关药物致敏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及(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免疫学检查阳性、有药物性肝病的组织学改变、偶尔因再次给药,迅速激发肝病复发。
药物性肝病诊断的结论用非常可能、很可能、可能、不象、无关等表述,而没有确诊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