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权威问答 > 我患灼口综合征3年。中西药吃了不少,一直不见好转。
患者提问

我患灼口综合征3年。中西药吃了不少,一直不见好转。

我患灼口综合征3年。中西药吃了不少,一直不见好转。请问你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提问时间:2020-04-10
医生回复
  • 赵宇
    赵宇 副主任医师
    三甲齐齐哈尔中医院 中医科

    问题分析:灼口综合征,以往也称为舌灼痛、舌痛、舌灼感、口腔感觉异常、口舌感觉异常、慢性面部疼痛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对本病而言都不是规范性命名。

    灼口综合征是以口腔内不同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由精神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常见病,也可视为身心疾病或“心身综合征。引起口腔内疼痛或异常感的病因较多,主要有局部器质性因素、全身性因素,以及精神性因素。

    精神性因素可以诱发人体心理与生理状态正负效应失衡,导致病人过度紧张、情绪改变,从而引起或加重口腔不适症状。本病也可由器质性因素、全身性因素与精神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是口腔科临床常见多发病,成人多见,尤以中年女性居多。

    在20~69岁人口中,其发病率约3.7%,女性发病数是男性发病数的七倍,最主要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见建议:一、非药物治疗(一)心理疗法1、诊疗认真、有耐心: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对此类病人应当有充分的耐心,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让患者充分诉述其各种症状、思维认识、情感反应,并表现出对病人的充分理解与关心、同情,取得病人的信任与治疗方面的配合,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与治疗方案的实施。

    2、认知疗法:向病人介绍必要的医学常识,解释、说明本病的特点,使病人认识到本病并非难治之症,尤其是向病人解释本病并不是癌症,使之打消思想上的疑虑、恐惧,有利于病人缓解精神压力。

    3、自我调节,舒畅心情。对于那些具有精神紧张、焦虑倾向、癔病倾向的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注意放松自己,加强自我调节,参加必要的集体活动,排除烦恼和思想紧张情绪,有利于改善精神神经症状,达到逐步康复的目的。

    (二)去因疗法1、脱离过敏原(1)避免可能的致敏食物:一些食物中可能含有诸如矫味剂、染色剂或防腐剂,如苯甲酸,丙烯乙二醇,薄荷醇、薄荷油等,可能是其诱因,应注意避免接触、食用。

    (2)去除可疑的局部致敏因素:怀疑对汞合金、铬、镍或丙烯酸树脂过敏的患者,可行斑帖实验,确诊后换用其它材料充填或修复。

    2、去除局部病因(1)去除锐利的残冠、根或边缘嵴,牙石、不良修复体;调改或重做义齿,恢复恰当的垂直距离及义齿基托伸展范围;

    对于上下颌采用不同金属材料修复者,换成同种材料,避免口腔内产生微电流。(2)戒除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对镜观舌,将舌反复顶上腭或下前牙,咬舌等。

    (三)理疗按体针局部取穴1个,各穴交替使用,以氦氖激光或半导激光照射,每日1次,10次1疗程。(四)针灸疗法1、体针: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

    穴位取翳风、天容、地仓、天容、廉泉、下关,内关、曲池、通里、支沟、神门,三阴交、太溪、太冲、血海,脾俞、肾俞、肝俞。

    每次局部穴位取、循经穴、背俞穴各1~2个,交替取用。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2、取舌痛点(位于中指掌面第一关节横纹中点),针刺,留针10~3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3、耳穴:取心、肾、脾、肝、肺、大肠、内分泌等穴位,用王不行贴压,并每日自行穴位按摩以加强刺激。

    每次取3~4穴,3天1次。4、穴位注射:按体针法取穴,每次可选[4~6个穴位,每个穴位注射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mg混合液0.5mL,1日1次,5日为1个疗程。

    (五)疏导疗法(局部刺血疗法)用耵聍钩(尖端长3mm,稍锐利)消毒后,在舌根扁桃体处迅速左右扫动2~3下,使微微出血;

    或用毫针浅刺舌侧缘2~3下,使之微微出血,吐出血迹后吹冰硼散之类药粉于舌根或舌侧,或以淡盐水、清茶漱口。可立即消除或减轻疼痛等不适感。

    必要时3~4天后重复1次。二、药物治疗(一)中医辨治1、辨证论治(1)心火上炎证候:舌尖或舌前部灼痛、灼热、麻辣感。

    伴心烦,失眠多梦,口干欲饮,小便黄赤短少,大便干结。舌尖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法:清心泻火,通络止痛。方药:导赤散。

    方药:生地黄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甘草梢6g。加减:酌加黄连、栀子、赤芍药、牡丹皮、茜草、牛膝。如舌部辛辣感,酌加黄芩、桑白皮;

    大便秘结,加大黄;口渴喜凉饮,加生石膏、知母、麦冬、芦根。(2)肝火上灼证候:舌缘刺痛,伴烦躁易怒,胸胁不适,口苦口干,小便黄,大便或结。

    舌质偏红,边缘红刺突起,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通络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柴胡6g,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生地黄20g,当归6g,泽泻10g,车前子10g,甘草6g,木通10g。

    加减:酌加牛膝、赤芍药、牡丹皮;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石决明之类。(3)虚火上灼证候:口舌隐隐灼痛,下午偏重,伴口咽干燥,头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或有盗汗,腰膝酸软。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法:补益肝肾,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汤。知母10g,黄柏6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淮山药15g,泽泻10g,茯苓10g,牡丹皮10g。

    加减:伴口咽干燥,酌加玄参、麦冬;伴头痛、失眠多梦,酌加白芍药、白菊花、龙齿;伴五心烦热、盗汗,酌加龟甲、鳖甲、五味子、浮小麦;

    腰膝酸软,酌加杜仲、金樱子、怀牛膝之类。(4)肝郁脾虚证候:口舌隐隐灼痛,时轻时重,伴面色萎黄不华,头晕乏力,喜叹息,胸胁不适,腹胀纳差,大便溏薄。

    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脉弦细缓。治法: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方药:逍遥散。当归10g,白芍药10g,白术10g,茯苓15g,柴胡10g,甘草6g,生姜3片,薄荷6g。

    加减:头晕乏力,酌加黄芪、党参;喜叹息,胸胁不适,酌加郁金、川楝子、合欢花之类;腹胀纳差,酌加木香、枳壳、砂仁之类;

    大便溏薄,酌加神曲、薏苡仁、白豆蔻之类;若伴失眠多梦,酌加合欢皮解郁安神,或加酸枣仁养心安神。若无明显喜叹息,胸胁不适等证,而气血不足为主证者,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候:口舌隐隐灼痛不适,伴口咽干燥,头晕乏力,气短神疲,惊悸心烦,失眠健忘,或有低热,盗汗。舌质嫩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归脾汤合生脉散。黄芪15g,白参10g,白术10g,当归10g,炙甘草6g,茯神10g,远志10g,木香6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麦冬15g,五味子6g。

    加减:口咽干燥,酌加玄参;病程长,酌加丹参、郁金。(6)气滞血瘀证候:口舌灼痛、麻木,胸胁不适,月经不调,血色紫暗有块。

    舌质有瘀点或瘀斑,或见舌下静脉怒张,脉弦涩。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黄15g,赤芍药10g。

    加减:加柴胡、郁金、香附、鸡血藤。兼气虚,加黄芪、白术;兼阴虚,加玄参、麦冬。2、中成药(1)佳蓉片:滋阴扶阳,补肾益精。

    用于肾阴阳两虚,证见口舌灼痛,伴烘热汗出,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口服,1次5片,1日3次。(2)更年安胶囊:滋阴潜阳,除烦安神。

    用于阴虚阳浮,证见口舌灼痛,伴潮热汗出,眩晕耳鸣,烦躁失眠等。口服,1次3粒,1日3次。(3)更年乐片:养心养肾,调补冲任。

    用于阴阳两虚,心肾不交,冲任失调,证见口舌灼痛,伴夜寐不安,心悸,耳鸣,多疑善感,烘热汗出,烦躁易怒,腰背酸痛等。

    口服,1次4片,1日3次。(二)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1)口服药物:①谷维素20mg,核黄素10mg,每日3次;

    维生素E,100mg,每1次。②地巴唑20mg,复方丹参片3片,谷维素片30mg,每日3次。③多维元素片:1片,口服,1日1次。

    (2)局部封闭:维生素B12500~1000μg,维生素B150~100mg,地塞米松2~5mg,2%盐酸利多卡因液2ml。

    三药混合,注入患侧舌神经走行处。3日1次,l0次为1疗程,间隔3~5日。2、激素替代疗法:适用于女性更年期病人,内分泌平衡失调者。

    (1)醋酸甲羟孕酮复合胶囊(妇复春胶囊):每次1粒,每日早餐后口服1次。(2)己烯雌酚0.25~0.5mg,口服;

    ~,症状缓解后0.125mg/~,每晚一次,连服21天后,停药7天。可持续使用3个月。(3)尼尔雌醇:5~10mg,口服,2周1次,连续3~6个月;

    期间,口服安宫黄体酮,每次10mg,每日1次,连续7日。3、对症治疗针对口舌灼痛,局部使用表面麻醉药物如盐酸二苯羟基胺;

    针对口舌干燥,可促进唾液分泌(使用舒雅乐、匹罗卡品,等),治疗方法参考有关专业书籍。4、精神类药物(1)抗抑郁药:①阿米替林25mg,口服,1日2~3次。

    ②氟西汀片10mg,早晨口服,1日1次。(2)抗焦虑药:①西地泮2.5~5mg,口服,1日2~3次。②利眠宁5~10mg,口服,1日2~3次。

    5、其他治疗针对病人某些原发病诱因,如口腔真菌感染、糖尿病、贫血、类风湿病、反流性食道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进行治疗,参考有关专业书籍【临床治疗汇粹】一、辨证论治治疗灼口综合征陈氏等报道,对灼口综合征分为三证,①肝肾阴虚型治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方以知柏地黄汤加石斛、麦冬为基本方,口干甚者加两洋参养阴生津;

    失眠头痛加白芍、菊花、龙齿平肝止痛;五心烦热、盗汗加龟甲、鳖甲、浮小麦、糯稻根养阴敛汗;腰痛乏力加杜仲、金樱子、怀牛膝补肾壮腰骨。

    ②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石斛为基本方,口干加太子参益气生津;头晕、气短、神疲加黄芪、阿胶益气补血;

    失眠加酸枣仁安神。③脾虚肝郁型治以益气健脾、疏肝解郁,方用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石斛为基本方,头晕、口淡干加黄芪、太子参益气生津:纳呆便溏加怀山药、炒扁豆、鸡内金健脾开胃;

    忧心忡忡、烦躁易怒、胁痛加郁金、川I楝子疏肝解郁,失眠加合欢皮解郁安神。同时以倍连梅含漱液(五倍子、黄连、乌梅各12g,加水500m,煎至250ml,含漱5~10分钟,每天4~6次),并予以心理治疗,共治疗34例,痊愈7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29%[1]。

    侯氏对灼口综合征辨为三型,①心脾实火型治以清泻心脾,疏风散热,药用石膏30g,知母6g,生地黄l5g,甘草3g麦门冬10g,芦根10g,若便秘加大黄;

    渣赤加车前子;口干欲饮加北沙参、石斛。②气滞血瘀型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用柴胡10g,陈皮6g,白芍药10g,香附10g,当归9g,赤芍药9g,川芎9g,丹参3Og,红花9g,桃仁9g,鸡血藤15g,炒五灵脂9g。

    ③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药用党参10g,黄芪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远志6g,龙眼肉6g,炒酸枣仁15g,木香6g,生姜3片,大枣4枚,甘草3g。

    同时配合心理治疗。结果痊愈15例(31.9%,有效18例(59.5%,无效4例(8.5%)[2]。季氏对灼口综合征分为五型:①口有辛辣味,以舌背中前部麻辣较重,可为肺热,用泻白散加减;

    ②舌尖红、舌尖麻痛烧灼感,可为心火上炎,用导赤散加减;③舌光滑柔嫩,全舌灼痛,为镜面舌,多为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④舌红泽少津,舌痛明显,常有刺痛,为随虚伤津,或有营热,用盖味汤加减;⑤舌缘刺痛,有红刺,多为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3]。

    杨氏对灼口综合征分为二型:①舌痛急证:病程短,病势急,表现以刺痛、灼痛为主,并见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喜凉欲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便秘或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以清热降火、凉血定痛。处方:生地黄30g,木通10g,淡竹叶9g,黄连6g,炒栀子10g,黄柏10g,知母10g,连翘15g,麦冬15g,牡丹皮10g,升麻6g,石膏10g,牛膝10g,甘草6g。

    ②舌痛缓证:病程长,病势缓,表现以隐痛、麻痛为主,并见乏力纳差,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潮热盗汗,舌淡暗少津有裂纹,少苔或剥苔。

    治宜益气活血、滋阴降火。处方:太子参15g,生黄芪20g,葛根20g,桔梗12g,麦冬10g,石斛10g,玄参15g,知母10g,红花10g,赤、白芍各10g,川牛膝10g,甘草6g。

    共治36例,痊愈22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1例[4]。二、单方加减治疗灼口综合征周氏报道对灼口综合征选用熟地20g,山茱肉10g,山药10g,泽泻10g,甘草15g,生地10g,煎服,1疗程为10天,治疗2~3疗程。

    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首次lmg,l5天后再服用lmg,以后每月服用lmg。两组均配合服用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

    结果:治疗52例,总有效率84.6%,对照组46例,总有效率54.3%[5]。黄氏采用连梅汤加味:黄连4g,乌梅9g,生地l0g,麦冬10g,山栀10g,生石膏10g,土茯苓2g,白藓皮l0g,生甘草6g,阿胶6g。

    男性去阿胶,改用龟板胶。肝郁者,加柴胡、郁金;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便溏者加山药、肉桂;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等调经之品。

    对照组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二组均口服维生素、谷维素,苏打水漱口,外用抗真菌药物酮康唑,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组80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40例,总有效率47.5%[6]。三、周仲英教授引火归原法治疗灼口综合征刘某,女,56岁。

    2005年月28日初诊舌体前半部发麻已历十载,多处求治无效,近1年来又添舌痛之症,火辣不舒,病友介绍前来延请周老诊治。

    诉口唇干燥,夜晚尤显背寒足冷.吸气时口中自觉有冷感,视物飞蚊,胸闷如堵。13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舌质暗红,苔中部薄黄腻,脉细弱。

    证属肾虚阴伤,火不归元,久病络瘀。治拟滋肾养阴,引火归原,化瘀散结。处方:生地黄12g,山茱萸l0g,牡丹皮l0g,山药12g,茯苓l0g,泽泻l0g,制附片4g,黄柏6g,淫羊藿l0g,玄参10g,生蒲黄l0g,白残花5g,生甘草3g。

    7剂,常法煎服。二诊:2005年3月7日。舌尖痛麻稍减.胸闷,有时嗳气,背寒足冷减轻.右足趾青紫.尿黄。舌质暗红,苔中黄,脉细。

    药已对症,击鼓再进,上方改制附片5g,加泽兰15g,鸡血藤15g,14剂。三诊:2005年4月11日。服上药14剂后,舌尖麻木疼痛、火辣感明显好转,以为将愈而自行停药,3天前诸症复作,仍苦口干唇燥,背寒足冷。

    舌质暗红,苔黄中腻,脉细。10年顽疾,非短时能尽其邪,嘱务必坚持服药。3月7日方加凤凰衣6g,28剂。四诊:2005年5月11日。

    舌尖麻木疼痛、火辣感进一步减轻,背寒足冷不著,大便不实,尿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细。4月11日方改制附片6g。

    28剂.以善其后[7]。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