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是消化系统的管道部分.从口腔到肛门,长约8—10米.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等.胃肠道是消化道的通俗叫法.消化系统除了消化道外,还包括消化腺.小的消化腺多位于消化道管壁内,如食管腺,贲门腺,幽门腺,小肠腺,大肠腺等.大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脏和胰腺.除此之外胆囊参与胆汁的浓缩和排泄,也是消化系统的重要桩器之一.胃肠道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那么,什么叫消化呢人们常吃的谷米,豆类,肉,蛋,奶以及蔬菜,瓜果等,一般都是难以溶解的大块物质,从化学的角度看,它们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必须先在胃肠道内经过充分分解,变成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化学物质,如甘油,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供给人体组织利用.消化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研细碎,并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送,这种方式称为机械性消化;
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充分化学分解,使之成为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所谓吸收,是指各种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充分的消化,分解为简单的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以及水分,各种盐类等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被吸收的物质提供了营养,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具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消化过程是为吸收做准备工作的,因此,消化不良必然引起吸收不好.胃肠道的不同器官有着各自不同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以下介绍各种消化器官的结构(结构图)和功能.1.口腔,咽部和食管食物进入口腔后,被坚硬而锋利的牙齿反复切割和研磨成细碎的食团,同时,唾液腺分泌大量的唾液与食物混合,将食物润湿;
唾液内还含有淀粉酶,对食物有轻微的消化作用,有时细嚼米饭或馒头,感觉到微有甜味,就是淀粉酶作用后分解为葡萄糖的缘故.当食物被完全湿润,磨碎并形成食团后,经过舌的运动作用推向咽部,这样,口腔的任务就完成了.历时约5—20秒.咽部为食物进入食管的必经之处.在咽部有两个开口,一个是食管的开口,一个是气管的开口,平时呼吸时,食管的开口关闭,气管的开口开放;
而当食物经过咀嚼,被送到咽部,吞咽的一刹那,食管开口完全开放,而气管开口暂时关闭,食物即顺利通过咽部进入食管.食管上接咽部下口,下至贲门,长约25—30厘米,门齿距贲门长度约40厘米.食管走行于颈,胸骨后,是消化道中最狭窄的部分,可分为颈,胸,腹三段.食管全长的口径大小不一,其中有三个明显狭窄的地方.第一个狭窄在食管起始端,距门齿约15厘米,第二个狭窄于大支气管交叉处,距门齿约24厘米,第三个狭窄在膈的食管裂孔处,距门齿约40厘米.这三个狭窄处易滞留异物,形成瘢痕,也是肿瘤的好发部位.食物在咽部被吞咽后,进入食管,食管肌肉开始有顺序地收缩和舒张,即在食团上端的食管收缩,食团下端的食管舒张,这样,食团就很自然地一段一段地被向下推送着,最后,贲门开放,食物进入胃中.历时3个10秒钟.当食管出现炎症,狭窄,肿瘤时,食管蠕动不规律,食物可停留在食管中间,产生吞咽困难和疼痛.2.胃胃是胃肠道中最膨大的器官,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胃就像一个有弹性的口袋,充满时胀大,空虚时缩成管状.胃有入出两个口:入口叫贲门,出口叫幽门.贲门和幽门的作用是控制食物下送的速度和防止肠液反流至胃或胃液反流入食管.胃由前后两壁组成,前后壁相连处呈弯曲状,上缘较短,叫胃小弯,凹向右上方,胃小弯近幽门处有一个切迹,叫角切迹,是溃疡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下缘长,叫胃大弯,凸向左下方.胃由上而下可分为四个部分:1)贲门部紧接贲门的一小段.2)胃底部位于贲门左侧,是贲门以上的膨隆部分.3)胃体部是胃腔最大的部分,介于幽门部和贲门部之间.4)幽门部又称幽门窦,胃窦,是角切迹以下至幽门之间的部分.一般慢性胃炎多发生于幽门部或以此处为重,幽门螺杆菌也常寄生于幽门部.胃的形态和位置,因体形不同而差异较大,矮胖体形者多呈牛角形胃,称为高度张力胃,其位置较高,幽门部偏向右侧,该处发生溃疡时,疼痛多在右上腹部,强壮体质者胃呈丁字形,称为正常张力胃,位置在脐上偏左;
瘦长体质者胃多呈鱼钩形,叫做弱力形胃,其位置可下降于脐下3—5厘米;体质极度瘦弱者胃下降至盆腔(脐以下,称作无力形胃,通常称之为胃下垂.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和运动.(1)胃的分泌功能人在空腹时,胃中经常保持有10—70毫升清晰无色的液体,叫做胃液.胃液是由胃的腺体分泌的混合液,含有盐酸,酶,粘液,电解质,内因子等.正常人在进食和日常活动情况下,胃液分泌量每天可达2500—3000毫升.在幽门梗阻时,由于胃液不断分泌,又不能及时地向下排入小肠,过多的胃液刺激胃壁,可导致呕吐.空腹时胃液呈酸性(pH值为0.9—1.2).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最适宜于这种酸性的环境.胃蛋白酶有消化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因此,在胃酸缺乏或胃酸被冲淡,中和时,胃蛋白酶的分泌量相对减少,并且在低酸的情况下,胃蛋白酶的作用(活性)也降低,表现为消化不良.内因子由胃的壁细胞分泌,它可促进食物中维生素B12的吸收.重度萎缩性胃炎,胃萎缩或胃大部切除的患者,由于胃的腺体萎缩和手术后胃腺体相对减少,内因子的分泌也随之减少,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从而引起贫血(维生素B12参予人体的造血功能).胃粘摸的表面有一层十分致密的保护膜,膜上附着薄的一层粘液,它们起着保护胃粘膜不被酸性的胃液和胃蛋白酶腐蚀,消化的作用.它们分别叫做胃粘液屏障和胃粘膜屏障.许多物质可损害胃粘膜屏障,如阿斯匹林,朴热息痛,保泰松等解热镇痛药以及强的松,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它们破坏胃粘膜屏障,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直接作用于没有保护的胃粘膜上,腐蚀,消化自身的胃粘膜,从而发生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胃液分泌是由许多刺激和抑制因素调节的.迷走神经兴奋以及胃泌素和组织胺是刺激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咖啡因,酒精也可刺激胃液分泌,因此,高酸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可因过量饮用咖啡和嗜酒使病情加重.(2)胃的运动功能胃的运动有三种方式:蠕动,紧张性收缩和饥饿性收缩.胃的蠕动,就像搅拌机的搅拌作用一样,可使食物与胃液尽量充分混合,研磨,使食物变成细碎稀软的半固体状态(食糜),有利于消化和排入十二指肠.胃的蠕动方向,是由上而下的,可以保证食糜顺利地排入十二指肠.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产生自下向上的逆蠕动,恶心,干呕和呕吐,就是胃逆蠕动的结果.呕吐时,幽门收缩关闭,胃逆蠕动,胃底,贲门开放,同时腹肌收缩,迫使胃内容物通过食管,咽部而排出体外;
若胃的逆蠕动较弱.或贲门不开放,胃内容物不能排出,这时会有欲吐的感觉,叫做恶心.紧张性收缩,可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一般大于十二指肠的压力,因此能保证食物顺利送入十二指肠.当空腹时,胃中可产生饥饿性收缩,此时可感到肚子里咕咕地叫,并有饥饿的感觉.饥饿收缩是一阵有,一阵又消失的(周期性的,即饥饿收缩约半小时,随后进入平静期,然后再收缩….这也就是我们在饥饿时未进食,一会儿就不感到饿了,饿过劲了的道理.胃的蠕动和紧张性收缩,可使胃内食物排入十二指肠,当胃内的食物完全排入十二指肠时,叫做胃的排空.不同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也不一样.液体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最短,5分钟左右即被排空;
固体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糖类食物约1小时左右被排空,蛋白质食物2—3小时,脂肪类食物最长,为4—5小时,这也是肥腻食物不容易消化的道理.我们一般的日常饮食大多为混合性食物,即糖,脂肪,蛋白质三类食物都有.混合性食物一般在胃内停留3—4小时.由于胃部疾病,造成胃运动功能低下时,胃的排空时间也随之延长,可表现为不知饥饿,食后饱胀,下坠感,胃中有振水音和大便不痛快等.胃运动的调节因素有两类,神经因素和体液因素.一般在安静状态下和进食后,迷走神经占优势,可促进胃的运动增强;
与迷走神经的作用相反,交感神经兴奋后,可抑制胃的运动.因此,当紧张,恐惧,愤怒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因其抑制了胃的运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感到饥饿.3.小肠小肠是食物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是胃肠道最长的部分,长约3—5米,这对于食物的充分吸收是非常有利的.小肠上端起于幽门口,下端接续盲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1)小肠的结构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1)十二指:十二指肠是小肠的第一段.上接幽门,下连空肠,长约25—30厘米;
位于上腹部的后壁,形状好像1个U形的马蹄铁,开口向左,环抱胰头.十二措肠分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上部因很短(约5厘米,又呈圆形,因此又叫十二指肠球部,此处的特点是粘膜较薄,因此是溃疡的好发部位,约95%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于球部.十二指肠降部长约7—8厘米,在下端有一个乳头样的隆起,叫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胆汁和胰液就是从这个开口流入小肠,帮助小肠消化吸收的.十二指肠下部长约12—13厘米,下端连接升部,十二指肠升部较短,它与空肠连接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是区分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线,此处有一个标志,叫屈氏韧带,作用是使空,回肠的内容物不易反流入十二指肠或胃腔.区分上,下消化道,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如呕血一般只限于上消化道出血,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大多为下消化道出血,黑便或柏油样便则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2)回肠和空肠:回肠位于腹腔的中,下部,因整个肠段比较长,所以在腹腔内迂回盘曲,活动性也较大.其上段的2/5管腔常空虚,故称为空肠;
下段3/5迂回较多,所以叫做回肠.空肠和回肠的粘膜表面可以看到有许多像花瓣一样的环状皱襞,突入肠腔3—10毫米,这种结构,使肠腔内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对食物中营养成份的吸收就更充分了.回肠韵末端连接盲肠.此处有一个瓣,突入盲肠,叫回盲瓣,它的作用是当肠内容物向下(大肠方向)流动时,此瓣就开放,而当盲肠内的液体以及粪流等向上(小肠方向)逆流时,此瓣就关闭,以防止反流.回盲部是肠结核容易发生的地方,由于回盲部与阑尾几乎处在同一部位,因此发生于回盲部的肠结核易与阑尾炎相混淆.(2)小肠的作用小肠的作用,主要是消化和吸收.前面谈到,食物在胃中,在胃的蠕动研磨和胃液的混合作用下,食物变成细碎稀软的食糜,食糜排入小肠后,小肠继续蠕动,同时胰液和胆汁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流入小肠,这样,食糜就与小肠液(包括胰液和胆汁)充分混合,并使食糜与肠壁充分接触,为消化和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肠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酶,其中最主要的是消化蛋白质的蛋白酶,消化糖的淀粉酶和消化脂肪的脂肪酶.这些酶分别将我们食入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变成(分解成)较简单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才能被小肠吸收.小肠对各种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此如小肠近段;
主要吸收脂酸等,小肠中段主要吸收氨基酸和糖类,小肠远端则是维生素B12的主要吸收部位.食物通过小肠后,各种营养物质已经基本上被消化吸收掉了,只留下不能消化的和很少的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食物在小肠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为3—8小时.4.大肠大肠全长1.5米,分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1)盲肠在右下腹部位的地方和回肠相连接,呈囊袋状,长6—8厘米.盲肠和回肠连接的地方有一个可以定向开放和关闭的瓣膜,叫回盲瓣,它的作用是只允许小肠内的食糜向大肠排入,而大肠中的粪流则不能倒流入小肠.盲肠末端有一条像蚯蚓一样的圆形盲管,叫做阑尾,长约5—7厘米,粗约0.5—1厘米.阑尾可由于多种因素形成炎症改变,就是常见的阑尾炎.(2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升结肠起于盲肠,在腹部右侧由下向上至右季肋下向右横行变成横结肠,再由左季肋下向下折行成为降结肠,在左侧脐水平线处(约等于系皮带处)移行为乙状结肠,因乙状结肠形状呈乙字形,故名.一般的结肠炎和结肠癌,多出现在乙状结肠这一段.结肠全长约1.3米.(3)直肠大肠的最后一段是直肠,全长12—15厘米,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门.直肠并不是笔直的,它有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大肠和小肠的外形区别点是,大肠(除直肠外)表面有三条纵行的结肠带,带间有被横沟隔成的囊状凸起,叫结肠袋,沿结肠带可见大小形状不一的肠脂垂.大肠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经小肠排入的食物残渣中多余的水份,从而形成成形的粪便,井将其排出体外.大肠内有大量的细菌繁殖.大肠内的正常菌群对人体十分有益,它们能分解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合成少量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供人体吸收,还能抑制致产的生长.正常人的排便过程是这样的:大肠通过蠕动,将粪便最后推入直肠,聚积的粪便刺激直肠壁,经神经将消息上传于大脑,从而引起便意,此时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松驰,就可完成排便.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