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权威问答 > 高雪氏病的主要特性
患者提问

高雪氏病的主要特性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现主要病情为:背肌及腰/颈骨疼痛。血红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请问:1)高雪氏病是否有以上类似特性?2)高血氏如何治疗?本次发病及持续时间:2007。2月至现在目前一般情况:病情加重,身体消瘦。背骨持续疼痛。
提问时间:2020-08-13
医生回复
  • 赵宇
    赵宇 副主任医师
    三甲齐齐哈尔中医院 中医科

    高雪氏病的临床表现:由于酶缺乏的程度不同,症状可有较大差异;但同一家族中发病的都是相同的类型。根据各器官受累的程度发病的急缓,以及有无神经系统受累,分类在型:①成人型或慢性型;②婴儿型或急性型;③少年型或亚急性型。

    1.Ⅰ型(慢性型):起病隐匿,病程缓慢,常以肝脾大和贫血就诊。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皮肤、眼和骨关节症状,但无神经系统症状。按病情进展可分三期:①初期:一般状况好,仅有脾肿大和轻度正色素贫血,生长发育接近正常。②中期:肝脏亦逐渐增大,但不如脾大明显。浅表淋巴结多不肿大。随着贫血的加重,面色逐渐苍白。由于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多减少,网络红细胞轻度增高。在暴露部位的皮肤呈现特殊的棕黄色。部分病人骨关节症状出现较早,可有骨和关节隐痛。③晚期:各型症状逐渐加重,贫血显著,白细胞与血小板明显减少,粒细胞甚至可低至10000/L以下,常合并感染和有皮肤粘膜出血倾向。淋巴结亦可轻度肿大。若肝脏浸润严重,可出现肝功能损害,甚至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和凝血因子的减低,尤其Ⅸ因子缺乏比较多见。骨和骨髓浸润可致骨痛,关节肿痛,有时需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Ⅹ线检查可见髓腔增宽、普遍性骨质疏松,并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典型所见是股骨远端膨大,有如烧瓶样,常合并股骨颈和脊椎压缩性骨折。化骨核愈合较晚。两眼球结膜出现对称性棕黄色楔形斑块,其底在角膜边缘,尖端指向眼眦,先见于鼻侧,后见于颞侧,此征多只见于成年人,儿童较少见。此类患儿身高及体重多在正常低限。

    2.Ⅱ型(急性型)发病多在1岁以内,可早在生后1~4周即出现症状。较慢性型少见,杨金氏总结46例中此型占9例。此型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最低,几乎不能测出。此型脑组织中葡萄糖脑苷脂的量尚不清楚。正常情况下,脑组织中的脑苷脂几乎都是半乳糖脑苷脂。用薄层色谱测定,证实病人脑组织中尤其是额叶中蓄积的脑苷脂很大部分是葡萄糖脑苷脂。曾有报道此类病人灰质中的糖脂70%是葡萄糖脑苷脂,30%为半乳糖脑苷脂,而正常人脑灰质中,100%皆为半乳糖脑苷脂,说明高雪氏病Ⅱ型的脑组织中,至少是某些部位葡萄糖脑苷脂含量增高。发病越早,病情进展越快。开始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以后则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除肝脾肿大和贫血外,主要是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斜视、颈强直、角弓反张、四肢肌张力增强以及下肢呈剪刀样交叉、牙关紧闭、咽下因难、喉喘鸣,亦可出现惊厥。肺内大量高雪氏细胞浸润,当病情严重时多有咳嗽,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和青紫。X线可见肺内浸润性病变,骨骼改变不明显。

    3.Ⅲ型(亚急性型)可在婴儿或儿童期发病,杨氏统计此型占9例。基β葡萄糖脑苷脂酶活力相当于正常人的13%~20%。起病缓慢,以进行性肝脾肿大、轻至中度贫血为常见。多在10岁左右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多有癫痫样发作、斜视或水平注射注视困难和娃娃眼。脑电图广泛异常。病情进展时,四肢渐僵直,全身肌肉消耗萎缩,行走困难,语言障碍。北京儿童医院曾见一家三个男孩,其中两例双胞胎同时发病,均于6岁行脾切除术,以后出现癫痫样发作,第三个孩子以后也出现同样的神经系统症状,此型与Ⅱ型不同点除发病年龄外,一般无严重智力障碍,智商在70左右,以此与Ⅱ型鉴别。晚期出现骨髓症状,偶见病理骨折,由于血小板减少,常有出血症状。在杨氏分析的46例中有12例因诊断时年龄较小,尚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须追踪观察方可定型。高雪氏病的治疗:对Ⅱ型主要为对症治疗。Ⅲ型与Ⅰ型病儿由于脾脏极度肿大,继发脾功能亢时,可做脾切除手术。术后症状可明显好转,但不能防止Ⅲ型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与发展。骨痛可用镇痛剂,短期应用强的松可使症状减轻。目前试用由人胎盘提取的β-葡萄糖脑苷酶静脉注射,用药后药物迅速进入肝脏,使肝、红细胞和血冻中的葡萄糖脑苷脂含量下降。北京市儿童医院曾使用开卷有益国匹兹堡大学药厂生产的β-葡萄糖脑苷酶治疗2例Ⅲ型高雪氏病,开始给突击量,以后用维持量,并根据酶的活性和临床症状减少药量和处延长间隔时间,其中1例β-葡萄糖脑苷酶活性提高3倍,临床症状好转,身高增长,食欲改善,肝脏缩小。但此为替代疗法,彻底治疗有待基因治疗或骨髓移植植入含有β-葡萄糖脑苷酶的细胞,尚待进一步观察。也有试用骨髓移植,植入含有β-葡萄糖脑苷酶的细胞,其疗效也需进一步观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