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程度和有时限的发热,是麻疹必然的病理过程,它能促使疹子及时出现和出齐,所以一般情况下,无异常的发烧,不主张随意用退热药。有些年轻的父母,一见孩子出麻疹就紧张得不得了,看见孩子发烧就用抗生素,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因麻疹是由病毒所引起的,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抗生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根本起不到直接的治疗作用,作为预防性给药也没有什么价值,若选用的治疗时间不当,对透疹还会有影响,所以说对没有细菌感染的麻疹患儿,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1.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
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3.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黄芩等,不仅具有抗病毒作用,而又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改善微循环,从而有利于机体对麻疹的代偿和修复,促进疾病康复 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本病治疗,重在透发。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在治疗中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疹前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为主。但应注意透发防耗津液,清热勿过犯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怎样护理患儿 麻疹是病毒性传染病,无特效疗法,护理非常重要首先的问题是透诊,如果皮疹能顺利出齐、出透,病毒可以充分散发,病情发展就比较顺利。如果出疹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包括受风、受寒、或并发肺炎、心衰等影响,疹出不透,疹毒内陷,由病情就要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使患儿顺利度过出疹期(一般3--5天),可服表疹中药:荚茅15克、芦根15克、薄荷6克、芥穗6克、牛蒡子9克、杏仁9克、连召9克,煎服,根据症状可加减。此期护理也非常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A、患儿居室内要保持一定温度与湿度(温度冬季16--18℃、夏季21--26℃、湿度冬季需要30--40%,夏季30--70%),避免干燥和寒冷;室内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透气1小时以上(冬天半小时--1小时),但勿半患儿安置在受风直吹的门窗底下 B、户外爆晒被褥,室内用具先用肥皂水、再用清水擦洗 C、麻疹患儿出疹胡鼻涕多、眼分泌物多、高烧、精神不佳、进食少、常腹泻、口唇干裂、咳嗽、有痰不会咯,应经常用淡盐开水给孩子擦洗鼻、眼,多次少量喂湿开水、奶、莱汤等 D、出疹期体温超过39.5℃以上,可酌情服解热药,防止高烧抽风,维持在38--39℃为理想。无合并症小儿疹后5天可解除隔离,如有肺炎、喉炎等并发症,推迟到疹后10天再解除隔离 (2)小儿麻疹的预防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热病。它的特征是发烧3--4日,热退后周身出现红疹,初期诊断有困难。此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6个月至2岁婴儿患病较多 此病潜伏期平均10天,烧可达39--41℃,但患儿精神尚好,可逗乐,与其他高烧病儿不同。咽部有充血,颈周围淋巴结普遍肿大,尤以枕骨下及颈后淋巴结为明显,无压痛,热退后数星期方消退。烧退时颈及躯干很快出现遍及全身的红色小型的斑丘疹,疹直径2--3毫米,压之退色,出疹后1--2天即退,不留任何色斑 此病愈后良好。对与患儿有接触的小儿要注意隔离观察10天,患儿若出现高烧可继续隔离观察,高烧期可适当吃些退热药,头部枕冷水袋,并多饮水,疹退即痊愈。麻疹患儿的护理是特别重要的,要求尽量做到卧床休息,限制其活动,住室应空气流通,但不要冷风对流,注意防范受凉,室内光线宜暗、避免强光直射,平日多饮开水,若能用鲜芦根煮水当汤饮则更佳。麻疹前期,可用温开水擦拭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以求有利于麻疹出透。还要经常注意眼睛、鼻孔、口腔、皮肤等处的清洁卫生,必要时可用4%的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防止发生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并发感染。由于麻疹病程较长,患儿的体能消耗较大,加上出汗较多,故应当及时地合理补充营养和摄入足够的维生素,膳食要易于消化,如米糊、粥、豆浆、牛奶、鸡蛋羹及稀软的半流质,在患儿恢复期更要加强营养,青菜肉末、嫩豆腐、烂面条等都比较适合 治愈: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体温正常3天以上,血象恢复正常。有并发症者应待并发症基本治愈,方可出院,出院后须随访复查 麻疹属自限性疾病,治疗重点为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