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多数是由感染引起的,但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疾病所致。不管何种病因,心肌的变性病灶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病灶通常最终由疤痕组织代替,所以在局灶性变性之后,总有局部的纤维化。
由于心肌的炎症反应,对心肌内小血管的损伤,和由于免疫机制的产生,可出现冠状动脉小分支病变,心脏神经病变和心脏收缩过度状态。
如当心室的小动脉被阻塞时,则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收缩能力丧失,心输出量下降,出现心脏扩大和衰竭。当传导系统的小动脉阻塞时,影响到心脏复极,便可发生传导障碍,心律不齐,从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属祖国医学的“心悸“胸痹”范畴。心悸又是“惊悸”和“怔忡”的总称 本病外因多为时行疫气或风寒、风热之邪乘劳累过度时外袭人体而发病。
内因为心血不足,阴血虚耗而致病 本病中医治疗时分急性期和慢性期二大类型 (1)急性期 ①风热外感型 症状:突然发热咳嗽,心悸烦躁,胸闷、胸痛,甚或喘憋不适,乏力倦怠以活动后加剧明显,眠差纳少,溺黄便干结,舌苔白厚或薄黄、厚腻,脉细无力或结代。
现代医学检查心肌酶谱较高,血常规白细胞偏高,1—2万mm3/L以上,分类中性偏高。心电图可见ST-T缺血改变 治则:清热解毒,宽胸宁心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20g,连翘12g,荆芥10g,淡竹叶10g,大力子10g,芦根15g,板蓝根20g,鱼腥草20g,全瓜蒌15g,甘草6g 发高热时加石膏30g,天花粉12g;咳嗽痰黄加黄芩10g,桑白皮12g,知母10g ②心气虚型 症状:有外感病史半月~1月,又因过度劳累而发病。
症见突然胸闷憋气,胸痛、心悸气短,乏力出汗,眠差、纳少,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日二三次。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或细而结代。
现代医学检查可见血清心肌酶谱升高。心电图可见ST-T缺血改变 治法:补益心气,化浊安神 方药:生脉散合桂枝汤加味 红参6g,麦冬15g,五味子10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2g,黄芪20g,大枣10g,生姜10g,全瓜蒌20g。
若阳气偏虚,畏寒肢冷者加附子15g,炮姜10g;伴有肢肿尿少者再加茯苓15g,车前子15g,泽泻12克。出汗多者加龙骨20g,麻黄根10g,浮小麦15g (2)慢性期 ①气阴两虚型 症状:心悸短气,倦怠乏力,面色少华,自汗,盗汗、口燥咽干。
稍动则心悸短气、乏力等症状加重。夜间眠差、纳差,二便尚可。舌质偏红,少苔或薄苔,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固表复脉 方药:生脉散合加味炙甘草汤 西洋参6g,麦冬12g,五味子10g,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2g,阿胶15g,炙甘草10g,生姜6g,麻仁10g,生地12g,大枣12g 若便溏者去麻仁、生地;眠差多梦者加枣仁12g,夜交藤20g;胸闷憋气加瓜蒌15g,薤白10g,半夏10g,以宣痹通阳;口干夜甚加石斛15g,花粉10g,生津止渴;胃纳呆滞,不思饮食加砂仁10g,陈皮12g,木香6g,以开胃 ②气虚血瘀浊阻型 症状:心悸气短,胸闷刺痛,倦怠无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加重,面色晦暗,胃纳不佳,二便尚可。
脉细涩,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治则:益气活血化浊 方药:生脉饮合丹参饮加味 党参15g,五味子10g,麦冬12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川芎12g,当归尾15g,元胡索12g,炙甘草10g,生黄芪20g,瓜蒌20g 若舌质紫黯,刺疼较重则加桃仁10g,红花6g,活血化瘀。
气虚较重去党参,改用红参6g;若有热象、口干、苔薄黄者,则用西洋参5g,以滋阴益气。眠差不寐加枣仁12g,夜交藤20g,以养心安神。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