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属于中医学“虚劳“水肿“五迟”等病的范畴。患者呈阳虚气耗之象,多有非性水肿之症,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无力,表情淡漠、形寒肢冷、毛发、浮肿、头晕、嗜睡、纳差、腹胀等,部分患者有贫血、女性则月经紊乱,严重者出现危证占液性水肿昏迷。
甲减本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脾肾阳虚;或因手术、药物损伤,机体阳气受损,致脾肾阳气亏虚而发病。中医认为肾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主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动之根,故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与胃共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而肾气充沛,又靠脾胃化生气血之初养。
两者转相滋养,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综上述,甲减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脾肾阳虚,但在病理发展过程中脾肾之间的阳气虚弱有所侧重。
因脾主运化,肾主蒸化,脾肾双亏,水湿壅盛,游溢于肌肤则见水肿;若水饮之邪上犯于心,心阳亦虚则见胸闷憋气,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症,阳气方虚,无力鼓动血脉,血行瘀滞,则见血瘀现象,如肌肤甲错,肢麻或肢体疼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口唇青紫、脉涩滞或结代等。
病程日久或失治误诊,肾阳虚极,阳气欲脱,可见畏寒,四肢厥冷,神昏,呼吸低微,脉微欲绝等危重症候(一)饮食因素饮食不节,仇饱失常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损伤脾阳,化源匮乏,而致本病(二)体质因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水谷精微不能输布五脏,脾肾亏虚而发病(三)失治或误治久病未医或新疾误医,用药不当,苦寒太过,吐泻失度,损伤脾胃阳气(四)烦劳过度过度劳累,房事不节,纵情纵欲,损伤肾阳,命门火衰而致本病。
.本病主要病机是肾阳气亏虚,脏腑功能衰弱。脾为后天之本,脾气不足,则化源匮乏,五脏之精华失却充养。肾失所藏,肾虚阳衰,脾失温煦,脾阳更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形成脾肾阳虚之证,肾虚水泛,水气凌心,出现心阳虚衰证,阳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禀阳气而化生气血,终至气血双亏,阴阳两虚。
中医治疗(一)中药治疗1.脾肾阳虚治法:健脾温肾。按语:本症的治疗主要以健脾补肾阳为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脾,以致脾肾阳虚。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类激素样作用,通过调节机体功能的整体水平,从而改善甲状腺本身的功能。2.心肾阳虚治法:温补心肾,化气利水。
按语:现代药理试验表明有类激素样作用,通过兴奋下丘脑甲状腺轴的功能,使体内T3,T水平升高。同时该药还有强心.兴奋迷走神经的功能,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阳气衰竭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复阳。按语:此型病情危重,宜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针剂可用参附针加生脉针。人参为益气生津固脱之药,重病需大量才能力挽狂澜,四逆汤有强心升压的作用,附子为主药。
附子药效快,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配以人参则各得其利,相得益彰,回阳救逆作用快、强而持久。4、阴阳两亏治法:补肾益精,滋阴潜阳。
按语:此型为久病及肾,肾之阴阳两虚的典型表现。因阴虚症状明显,治疗上以滋阴为主,补阳为辅,取法《内经“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利用阴阳互根的原理,使阴阳互生而恢复平衡,机体自然健康(二)其他疗法1.单方、验方及成药(1)桂枝10g,川椒2g,冬葵子lgg;
共研细末,分8次开水送服(2)鹿茸30g,浸泡黄酒500ml内,3个月后服用,每服10ml,每日2次。2.针灸可针脾俞、肾俞、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用补法针刺或艾灸,每次留针20分钟左右,能起到气血阴阳调和的作用。
3.耳针可取脾、肾、皮质下,留针20分钟,或埋针治疗(三)预后本病若能坚持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四)调摄1.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饮食应加强营养,但忌吃生冷之品。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