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意见建议“肝肾同源”的理论渊源《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内经》,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根源于《内经》,临床实践丰富于汉唐金元,理论体系形成于明代,实验研究发展于现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吴昆注曰“髓生肝,即肾生肝,水生木也”可见《内经》认为,“肾”是通过“髓”生养“肝”而体现“母子”联系的“脑为髓海”,“肾生肝”的生理功能,必然受到“脑髓”的调控。
不但“肝肾”生理联系如此,而且病理影响亦然《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故有“恐伤肾”之说。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疗应“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此说原指肝肾寒热,以后逐步发展到指肝肾相火与真阴。
北宋·钱仲阳在其《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题记;肾火泻肝,肝阴补肾,肾不可泻,肝不可补。
}至明·李中梓运用《易经》哲学思想,根据《内经》 《易经》医学理论,参考历代医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其《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理论观点“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肾藏精,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精血,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
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当自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
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代木之干,水赖以安。
夫一补一泻,气血攸分;即泻即补,水木同府”程文囿在《医述》引《医参》论述了脑与肾的关系,“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安可不为之珍惜!”钱镜湖在《辨证奇闻》中则论述了“脑气不足治在肝”的观点,“盖目之系,下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
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太虚,不能应脑,…治之法,必须大补其肝气,使肝足以应脑,则肝气足而脑气亦足也”由此可见,肝肾又同源于脑。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