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给你一个资料,你仔细看一下就清楚了。如果满意、请点[采纳答案]【性味】甘苦涩,平,有毒【归经】肺,心,肾经【功效】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主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用药忌宜】1.有实邪者忌服。2《日用本草:多食壅气动风。小儿多食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3《纲目:多食令人胪胀【不良反应】作为食用的炒白果和煮白果,多食可致中毒【药物配伍】配诃子:敛肺下气力强;配麻黄:宣肺平喘【鉴别应用】白果与五味子:两药均能敛肺以治咳嗽,然白果以敛肺定喘为主,且主要适于肺热痰多之喘嗽。
五味子以敛肺为主,且性偏温,适用于肺虚久咳及肺寒痰多之咳喘。两者均能治下焦病证,白果收敛止带,主用于湿盛之带下白浊之证,五味子固下而滋肾水,多用于肾虚之遗精,尿频及五更泄泻【药理作用】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1.抗菌作用:白果肉、白果汁、白果酚,尤其是白果酸体外试验时对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白果提取物150200mg/kg/天灌胃对感染人型结核杆菌的豚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亦有报道,白果汁、白果肉、白果酚、白果酸,在体内试验(小鼠及豚鼠的实验治疗),无显著疗效,或毒性太大。
油浸白果之果浆含有的抗菌成分对若干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作用(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对结核杆菌作用极显著。
此菌成分经加热85℃则对大肠杆菌失去作用,而经100℃30分钟对结核扦菌仍有抑制性的作用。白果的水浸液(1:2)在体外对堇色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星形奴犬氏菌等7种皮肤真菌表现为抑菌作用。
白果果肉的抗菌力较果皮强。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白果乙醇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呼吸道酚红排泌增加,似有祛痰作用。
对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表现有微弱的松弛作用。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白果二酚500mg/kg对兔有短暂的降压作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以豚鼠最为明显,其次是大鼠和兔,大鼠下肢灌流实验表明,白果二酚有组胺释放作用、引起毛细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水肿,此作用又为扑尔敏所对抗。
4.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银杏外种皮水溶性成分能清除在有氧存在下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的超氧自由基,抑制化学发光;老年小鼠口服12天后,能阻止脾脏组织的老年色素颗粒形成,并使已形成的色素颗粒变得分散,数量减少。
5.其他作用:新鲜白果中提出的白果酚甲,对离休兔肠有麻痹作用,使离体子宫收缩,对蛙心无影响。白果种仁含无氮的中性成分,给小鼠皮下注射6mg/13g,半小时后可致惊厥,延髓麻痹,随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
旧说其中含氢氰酸,能镇咳并致中毒,但未能检得氢氰酸的存在;也有说不能证明白果中含有对小鼠引起惊厥的物质。白果肉尚有收敛作用。
毒理学:有谓白果仁中提得一种中性结晶成分,对小白鼠有致惊厥作用,后来实验未能证实含有此种物质,对动物大量饲以白果,亦未获得任何特殊的中毒现象。
有谓外种皮中含有引起皮炎的银杏毒(Ginkgotoxin),与斑蝥素类似。非洲人榨果汁后,往往引起皮肤刺激症状如脱皮、触痛,口服产生强烈胃肠道刺激。
给小鼠饲以大量白果粉或每日给豚鼠灌胃白果肉粗提物酸性成分150200mg/kg,共60天,又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不等程度的肝损害、肾小球肾炎,甚至死亡。
白果酸有溶血作用,白果仁所含的中性成分,小鼠皮下注射6mg/kg又引起惊厥和死亡【各家论述】1《纲目: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
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
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捣)涂鼻面手足,去疹泡,皴皱及疥癣疳、阴虱。2《三元延寿书:生食解酒。
3《滇南本草:大疮不出头者,白果肉同糯米蒸合蜜丸;与核桃捣烂为膏服之,治噎食反胃,白浊、冷淋;捣烂敷太阳穴,止头风眼疼,又敷无名肿毒。
4《品汇精要:煨熟食之,止小便频数。5《医学入门:清肺胃浊气,化痰定喘,止咳。6《本草再新: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止咳除烦,生肌长肉,排脓拔毒,消疮疥疽瘤。
7《本草便读:上敛肺金除咳逆,下行湿浊化痰涎。8《现代实用中药:核仁治喘息,头晕,耳鸣,慢性淋浊及妇人带下。果肉捣碎作贴布剂,有发泡作用;
菜油浸一年以上,用于肺结核。9《山东中药:治遗精,遗尿【考证】出自1《日用本草。2《纲目:银杏,原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
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柿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3《随息居饮食谱:中银杏毒者,昏晕如醉,白果壳或白鲞头煎汤解之。
食或太多,甚至不救,慎生者不可不知也。4《四?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