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表明,高原训练的双重缺氧刺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生理适应,如使机体的最大摄氧量(VO2max),肺通气量,乳酸阈,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水平,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以及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肌红蛋白含量,线粒体数量和氧化酶活性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血液运氧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促使运动能力或运动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运动实践也证明,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产生某些生理学上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相应的弊端.传统的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机体的机能潜力,从而加速提高人体机能.但是几十年来,体育科学领域对高原训练的效果一直存有争议,就是因为此方法在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利的一面. 传统的高原训练中,运动训练强度小,绝对运动量比平原低,运动后的最大心率和最大乳酸浓度都降低,同时,在缺氧条件下可造成肌肉血流量及蛋白质合成低下,血红细胞增加造成的血液粘性上升,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等不利于运动能力提高的反应.而且,在缺氧条件下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比平原慢,训练中易出现伤病等,这些都可导致运动员体能下降,使运动员在缺氧环境下的某些生理性适应被抵消,不利于运动员返回平原后运动成绩的提高. 由此可见,高原训练有利方面主要表现为机体运氧和用氧能力的提高,而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为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如何保持高原训练中的运动强度,在发展机体运氧和利用氧能力的同时,又能促进肌肉的运动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仅供参考!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