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 1、肌肉病变 几乎所有患者都累及横纹肌而出现肌无力现象.任何部位的肌肉均可发病,但以4肢近端肌肉,颈部屈肌,脊柱旁肌肉,咽部肌肉等受累最为常见,偶见面部肌肉受累.本病起病多较隐袭,病情大多于数周或数月发展至高峰,一般病人从感到无力到去医院就诊多为3-6个月;
少数是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患者除有肌无力外,还伴有肌痛和(或)肌肉压痛 疾病早期,患者跑步、下蹲起立、爬楼登高等感觉困难,以后逐渐加重,进而出现步态不稳,易跌倒,无人帮扶很难自己爬起.特别是当肩胛带及上肢近端肌肉受损时,患者抬臂困难,不能举物,甚至发展为不能梳头、穿衣等.近端肌无力现象初起持续性进展,以后呈自发缓解和逐渐加剧交替状态,大约有50%的病人可累及颈部肌群,表现为颈曲肌无力,患者平卧不能抬头.若咽部肌群受损,可出现吞咽困难,语言不清,有的甚至可造成摄入液从鼻孔流出.若呼吸肌受损无力,可造成呼吸困难等症状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由肌无力发展为肌肉萎缩,但在疾病早期,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现象并不平行.当肌肉萎缩后,肌纤维变性发硬,触之有柔韧感.约有10%的患者,可出现肌纤维化,使关节挛缩而影响关节功能.多数患者有肌痛,可为自发痛,也可为运动痛或触压痛.当有广泛性肌炎时,患部肌群肿胀、肌无力和肌痛都较明显.罕见爆发型肌炎,可致横纹肌溶解,出现大量肌红蛋白尿,造成肾功能衰竭.肌无力是肌炎和皮肌炎的主要表现,临床上为了衡量病情和观察疗效,肌力情况通常用6级表示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肌体可在平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肌体能抬离平面,但不能负重 4级:肌体能抗阻力运动,能做各种动作,但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5级:正常肌力 2、皮肤病变 皮肌炎都有皮肤病变.在临床上皮肤的病变差异较大,并且皮损程度与肌肉病变程度也常不平行,发生时间也不一定,皮损和肌炎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先后发生,同时发生者约占25%,皮损发生在前约占50%,而首先发生肌无力现象者仅占15%.皮肌炎(DM)的皮疹呈多样性,但典型皮疹为面、颈、前胸上部V字区弥漫性红斑(又称红皮病),以及关节伸侧面红斑鳞屑性皮疹,疹中间部位可以出现萎缩.60~80%的DM病人在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亦或在肘关节,膝关节伸面及内踝等处可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米粒至绿豆大小,圆形、扁平或尖顶丘疹,称Gottron丘疹,颇具特征性.患者上眼睑可出现特殊的淡紫色肿胀,称为向阳性皮疹,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3、心脏病变 尸检资料显示近1/4患者有心肌炎.动态心电图观察PM/DM患者,多为ST-T改变.可出现房性、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枝传导阻滞,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激素对心脏病变有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 4、肺部病变 临床统计,大约5%~10%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纤维化,出现肺功能障碍,气短、呼吸困难.出现间质性肺病的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急性间质性肺病可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紫绀,并不一定出现肌无力现象,但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常可在6个月内死亡.慢性间质性肺病者起病缓慢而隐匿,出现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易伴发肺部感染,大多伴有肌无力现象,早期体征不明显.肺部x线检查,在急性期以毛玻璃、颗粒状、结节状阴影为主;
在向纤维化过度时则以网状、线状为主;在晚期主要是轮状或蜂窝状阴影,可见肺实质缩小,肺门增大,肺不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右心扩大,心胸比例异常等表现.肺功能检查呈顺应性下降.另外,由于咽部肌群无力,可出现咽下困难,易致吸入性肺炎 1)恶性肿瘤相关PM/DM 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约占PM和DM总数的10%左右.PM和DM可先于肿瘤1~2年出现,也可同时出现,或后于肿瘤出现.所患肿瘤多为肺、胃、结肠、乳腺、卵巢癌和淋巴瘤.因此,所有成人PM/DM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患者都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发生和存在.肿瘤的存在是否使PM/DM难治,或者去除肿瘤是否容易使PM/DM治愈等问题尚不明确 2)PM/DM与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约有15~30%的PM/DM患者重叠其他结缔组织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比例为9:1.重叠的其他结缔组织病依次为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临床上要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在重叠的疾病中,分清主次,以便采取正确手段和措施,积极进行治疗 3)儿童PM/DM从临床资料分析,儿童患皮肌炎(DM)者居多,其特点是:(1)多伴发血管炎,出现消化道出血,胃肠黏膜坏死,胃肠穿孔或视网膜血管炎等;
(2)起病较成年人急骤,肌水肿和肌病明显;(3)后期大多发生皮下和肌钙化、肌挛缩【化验检查 (1)血沉增快,白细胞正常或增高 (2)肌酶谱:血肌酸磷酸激酶(CpK)最敏感,但醛缩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脱氢酶也有诊断价值,99%的患者有酶升高.肌炎的急性期肌酶谱升高,提示肌肉受损分解,病情好转后下降.病程中多次检测,连续观察,可判断肌炎的进展和治疗情况 (3)尿肌酸测定: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肌酸排量少于200毫克,即小于4毫克/千克体重.PM/DM患者,24小时尿肌酸排出量可达2000毫克,而尿肌酐排量明显减少 (4)90%患者有肌电图异常.典型表现为:A低波幅,短程多相波;
B插入(电极)性激惹增强,表现为正锐波,自发性纤颤波;C自发性、杂乱、高频放电.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对本病有诊断价值 (5)肌活检90%异常,表现为肌纤维变性或空泡性坏死,肌纤维粗细不一,有再生现象,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6)自身抗体:抗Jo-1抗体为特异性抗体,PM患者阳性率达30%,DM患者阳性率为10%左右.少数还可查到对PM/DM有特异性的PL-7,PL-12,SRP,M1-2,PM-Sc1抗体.不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系统性硬化症的标记性抗体【诊断标准 关于PM/DM的诊断有几种标准,如Bohan标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和日本厚生省的诊断标准等.这些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5条:1、典型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表现;
2、肌酶谱升高;3、肌电图检查示肌原性损害;4、肌活检异常;5、典型皮疹.具备前4条者可诊断为多发性肌炎(PM);
具备上述5条者可诊断为皮肌炎(DM);具备前4条中的2条加上第5条为"很可能皮肌炎";具备前4条中的3条为"很可能多发性肌炎";
前4条中的某一条加第5条为"可能皮肌炎";仅具备前4条中的某2条者为"可能多发性肌炎".在诊断PM/DM之前,应排除肌营养不良、肉芽肿性肌炎、感染、近期使用过某种药物(氯贝丁酯、乙醇等),如出现肉眼肌红蛋白尿提示横纹肌溶解,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甲状旁腺、糖尿病等引起的肌病),重症肌无力等【常规治疗和预后 病情为进行性,很少有自动缓解.目前首选药物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率在60-70%.5年生存率约80.4%,影响预后的因素除病情本身外,最重要的是延误治疗造成的严重肌无力,出现呼吸衰竭,及不可逆性肌萎缩 使用激素治疗时,一般认为开始应较大剂量口服或静脉滴注.常用的激素为强的松和强地松龙.有人认为含氟皮质激素如氟美松(地塞米松)较易引起激素性肌炎,故不宜使用.强地松剂量开始时成人应掌握在1-1.5mg/kg·d,儿童在1.5-2.5mg/kg·d.可分3次口服,也可一次给与.根据肌症状好转情况,肌酶谱变化,适时调整激素用量,一般用药3周至3个月可见效果.许多患者需连续治疗3~6个月,肌力才能得到明显改善.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试减激素,逐渐改为维持量.强的松的维持量一般为5-15mg/日,至少维持6个月以上,常需维持1-2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再逐渐减量直至停药.若病情严重,肌酸肌酶显著升高的患者,口服强的松效果不好的,可考虑使用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重型病例,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或由于激素的副作用不能耐受或不能坚持治疗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喋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甲氨喋呤可口服,亦可静脉给药,成人开始每周10~15mg逐渐加量至25~50mg,儿童每周2~3mg/Kg;
硫唑嘌呤一般为口服,2mg/Kg/天;环磷酰胺每次400~800mg加入100ml盐水中,多3周~1个月一次,静脉滴注,总量控制在8~10g【患者调护 1、急性期PM/DM患者应卧床休息,可适当进行被动肢体运动以防止肌肉挛缩.活动量不宜过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鼓励做主动活动,以免加重肌炎症 状 2、恢复期患者可进行适量自主活动,尽可能生活自理,根据肌力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不感觉疲劳为度 3、患者平时应避免寒冷,注意预防并积极治疗感冒或感染 4、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忌食辛辣、海鲜等食品,戒除烟酒.因肌无力活动减少,且服用激素使骨质脱钙而疏松,要多食含钙食物(如大豆、牛奶等),并适量补充钙剂 5、吞咽困难者应抬高头位,防止食物呛入气管 6、患者应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户外活动时,要戴遮阳帽,打遮阳伞等。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