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

概述

脑囊虫病是指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脑,脑膜、脑室内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占囊虫病的80%以上,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发病率较高。

病因

经由多种途径进入胃的绦虫卵,在十二指肠中孵化成囊尾蚴,钻入肠壁经肠膜静脉进入体循环和脉络膜而进入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引起各种损害。

囊尾蚴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的作用。囊尾蚴在组织内占据一定体积,是一种占位性病变;同时破坏局部组织,感染严重者组织破坏也较严重;囊尾蚴对周围组织有压迫作用,若压迫管腔可引起梗阻性变化;囊尾蚴的毒素作用,可引起明显的局部组织反应和全身程度不等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等。

检查

一、病史及症状:

常有食用米猪肉或被绦虫节片污染食物史,根据侵入神经组织的囊虫数目,部位不同而出现炎性反应和中毒刺激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类型:

1.脑膜脑炎型:较多见,常于一次大量感染后导致弥漫脑水肿,反应性炎症,临床表现为精神症状。

2.癫痫型:囊虫位于皮层运动区,癫痫发作为突出症状,形式可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3.颅压型:囊虫寄生于脑室系统影响脑脊液循环引起,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高颅压症状。

二、体检发现:

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体检中可有不同的临床体征。

1.皮下结节,多数病人可触0.5-1.5cm质地坚实,皮可自由移动,无压痛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皮下结节,活检可确诊。

2.局灶体征,脑实质内的囊虫由于周围炎性反应,可出现病灶局部脑功能障碍的相应体征,如单瘫,偏瘫,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高颅压型可见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

三、辅助检查:

1.血液及脑脊液检查:嗜酸粒细胞增多。

2.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3.粪便检查发现绦虫卵或节片。

4.腰穿颅压可增高,脑脊液细胞学,蛋白均可增高。

5.头颅CT或MRI检查颅内可见到多个散在病灶常能明确诊断。

诊断

诊断

①有便绦虫史和食米猪肉史;

②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③活检及病理证实为囊性结节;

④囊虫免疫学检查阳性;

⑤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白细胞数增多;

⑥头颅CT及MRI扫描符合囊虫改变;

⑦脑电图有异常等。

不难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脑膜炎,颅内高压以及原发性癫痫相鉴别。

预防

脑囊虫病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二、手术治疗:

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驱绦虫治疗:

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2克,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脑囊虫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