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述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脑底或脑表部位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情绪激动中或用力情况下急性发生,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

病因
脑动静脉畸形(35%):

脑动静脉畸形是胚胎期发育异常形成畸形血管团,血管壁薄弱处于破裂临界状态,激动或不明显诱因可导致破裂。动脉炎或颅内炎症引起血管壁病变,肿瘤或转移癌直接侵蚀血管均可导致出血。

吸烟饮酒(30%):

吸烟饮酒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密切相关,国外动物实验证明形成动脉瘤有3个因素:Willis环压力高血压和血管脆性增加,吸烟能影响这3个因素引起血压急性升高,在3小时后逐渐回落,与临床所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几率在吸烟后3小时内最高相吻合,吸烟还可激活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水解酶释放,可引起肺损害与脑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率,大量饮酒可能引起高血压或其他包括血凝机制和脑血流之改变,可加速促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人报道过量饮酒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是非饮酒者的2倍。

检查

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情绪激动中或用力情况下急性发生,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

1、头痛与呕吐: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如头痛局限某处有定位意义,如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侧痛),后头痛表示后颅凹病变。

2、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3、脑膜刺激征:青壮年病人多见且明显,伴有颈背部痛,老年患者,出血早期或深昏迷者可无脑膜刺激征。

4、其它临床症状:如低热,腰背腿痛等,亦可见轻偏瘫,视力障碍,第Ⅲ,Ⅴ,Ⅵ,Ⅶ等颅神经麻痹,视网膜片状出血和视乳头水肿等,此外还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等。

诊断

1、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可见反应迟钝和血性脑脊液,但有明显局灶体征如偏瘫,失语等,原发性脑室出血与重症SAH患者临床难以鉴别,小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因无明显肢体瘫痪易与SAH 混淆,CT和DSA检查可以鉴别。

2、颅内感染:可有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但先有发热,脑脊液检查示感染。

3、脑肿瘤:约1.5%的脑肿瘤患者可发生瘤卒中,形成瘤内或瘤旁血肿并合并SAH;癌瘤颅内转移,脑膜癌症或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也可见血性CSF,拒详细病史,脑脊液检出癌细胞和头部CT可以鉴别。

预防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西医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至少4-6周 避免激动、过分用力咳嗽和排便 防止再出血。

2、服用镇静止疼剂(安定5mg 3次/d、颅痛定60mg 3次/d)。用20%甘露醇,速尿等降低颅内压。   

3、大剂量止血剂6-氨基已酸8-12g,1次/d,连用7-10天后渐减量,疗程3周(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4、预防脑血管痉挛钙离子拮抗剂尼莫通注射液100mg微量注射器缓慢推注,或尼莫地平片20mg 3次/d,口服21天。   

5、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15-20ml/次,1次/3-4d。   

6、根据脑血管造影情况,行选择性手术治疗。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医治疗

【辨证】肾阴亏损,肝阳上亢,痰热交阻,随风阳上扰。

【治法】滋阴潜阳,开窍化痰。

【方名】二六汤。

【组成】生地、丹皮、泽泻、茯苓、枣皮、牡蛎、龙骨、山萸肉、竹茹、白芍、山药、石菖蒲、远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斯炽方。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