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概述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一种表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

病因

多由肛腺感染引起,也可继发于肛周皮肤感染,损伤,肛裂,内痔,药物注射,骶尾骨髓炎等。

检查

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常位于肛门周围皮下部,一般不大,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剧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行走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症状不显,局部检查:肛旁皮肤有明显红肿,伴硬结和触痛,可有波动感,必要时可行穿刺证实,如不及时切开,常自行破溃,形成低位肛瘘,感染也可向上穿透肛周筋膜,扩散至坐骨直肠窝,早期有时误诊为血栓性外痔,但后者边界清楚,周围皮肤无炎性反应。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化脓性汗腺炎 多在肛门周围与臀部皮下,脓肿浅广而病变范围广泛,皮肤增厚变硬,急性小脓肿与慢性窦道并存,穿肛窜臀,脓液粘稠呈白粉粥样,并有臭味,慢性病容,有消耗症状,如消瘦,虚弱等。

2.肛周毛囊炎和疖肿 好发于尾骨及肛周皮下,肿胀略突出,有溢脓外口,外口有脓栓,肛内指诊,无内口。

3.骶骨前畸胎瘤溃后感染 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相似,肛内指诊直肠后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多为先天性,应追问病史,X线检查可见骶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可有散在钙化阴影,病理检查可确诊。

4,克隆氏病并发肛周脓肿 约占结肠克隆氏病的20%,局部红肿,多自溃,常伴有不典型的肛门皲裂和瘘道无明显疼痛,结合病史,全身症状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病理检查,不难鉴别。

5.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 女性肛周表浅性隆起,漫肿,肿痛多与月经周期一致,常继发感染化脓,追问病史,结合症状,常可鉴别,病理检查可确诊。

6.阴茎海绵体炎 会阴部红,肿,热,痛,海绵体肿大变硬,压痛非常敏感,有时误认为会阴部脓肿,另外,肛门前部脓肿或肛瘘感染化脓时,也可波及到会阴部和阴茎海绵体周围,应详细检查鉴别,必要时请泌尿科会诊。

7.肛门直肠肿瘤 良性肿瘤多局限,可移动,局部症状较轻,一般不溃破,恶性肿瘤坚硬固定,表面溃烂,凸凹不整,表面常有脓血分泌物,恶臭污秽。

预防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可以消散,但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有两种方式。

1、单纯性脓肿的治疗,可在截石位或侧卧下,用局麻或腰麻,在脓肿部位做放射状切口,放出脓液后,伸入食指探查脓腔大小,分开其间隔。必要时将切口边缘皮肤切开少许,以利引流,最后用凡士林纱条放入脓腔做引流。

2、脓腔与肛瘘相通的脓肿,可在切开脓肿后,用探针仔细检查内口,然后切开瘘管,适当切除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口周围组织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畅。 如内口较深,瘘管通过肛管括约肌,可采用挂线疗法。以上手术优点是脓肿一期治愈,不再形成肛瘘。但在急性炎症中,找内口有困难时,不应盲目寻找,以免炎症 蔓延或形成假道,仅做切开排脓,待形成肛瘘后,再做肛瘘手术。二期手术优点是效果准确,治愈率高。值得注意的是,文献报告肛门周围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治疗也 有些不再复发,如Hanley(1978)报道35%~40%无复。Scoma(1974)34%无复发。Vasilevsky(1984)103例肛门 直肠脓肿切开引流治疗,随访1月至9年,括约肌间脓肿无复发,83例肛门周围脓肿及9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1%发生复发肿,37%形成肛瘘。因此,一期手 术不应作为常规手术,以免影响肛门功能。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治疗

本病早期多为实证和热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法瘀,软坚散结,以消法为主;中期脓成邪留,治宜扶正托毒,以托法为主;后期毒尽体虚,治宜补养气血,健脾渗湿,滋补肝肾,以补法为主。正如《外科论治全书·痈疽治法统论》中说:"初起者,审其症而消之;成脓者,因其势而逐之;毒尽者,益其所不足而敛之,此治痈之大旨也……。"所以临床应根据该病的特点,注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进行辨证论治。

一、辨证选方:

1、火毒蕴结:

治法:清泻实热,宣散郁结。

方药:内疏黄连汤加减。黄连,黄芩,大黄,栀子,桔梗,木香,槟榔,连翘,赤芍,白芍,当归,甘草。若痛甚者加元胡;便秘加火麻仁。

2、热毒炽盛:

治法:消肿散结,活血法瘀止痛。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金银花,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防风,白芷,甘草。

3、肛门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方药:清热除湿汤加减。

4、阴虚毒恋:

治法:滋阴清热,除湿软坚。

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柴胡,黄芩,陈皮,贝母,地骨皮,泽泻,甘草。气虚加黄芪;口干甚者加麦冬;便结者加火麻仁,大黄。

5、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二、外治疗法及其他治疗:

1、熏洗疗法:用苦参汤或五倍子汤加减,煎水,先熏后洗。

2、敷贴疗法:用金黄膏,或三黄膏等,敷贴患处。

①玉露膏外敷,有凉血、清热、消肿之作用。处方:芙蓉花叶晒干研细未,用凡士林调成30%软膏敷患处,日2~3次。

②金黄膏外敷,有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之功能。处方: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60克,川朴、陈皮、苍术、南星、甘草各25克,天花粉30克共研细未,以茶水调和外敷或配成3%凡士林软膏。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