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enterobiasis)是以引起肛门,会阴部瘙痒为特片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世界各地流行极广,全世界感染人口300~500百万,我国南方,北方普遍流行,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尤其集体机构儿童感染率高,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儿童感染率达40%~70%,城市中群居儿童感染率又高于农村。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往往多数成员同时患病。
病因
接触感染(35%):蛲虫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通过肛门一手一口直接感染和人群之间接触感染,偶尔,在肛周孵育的幼虫再返爬回肛门内而发生逆行感染。本病容易传播,常在集体儿童机构或家庭中造成流行。
不良卫生习惯(30%):儿童没有养成饭前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勤换洗内裤、被褥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被污染虫卵的食物、玩具经口感染,也可经口鼻、吸入飞扬的虫卵再咽下而感染。
发病机制
蛲虫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机械或化学刺激,营养消耗及虫体迷路所致的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在宿主肠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蛲虫,对肠壁神经末梢均有一定程度的机械与化学性刺激,并可反射性地引起神经和胃肠功能失调,成虫的头部钻入肠黏膜内吸取宿主的营养,也可吞食肠内容物与微量血液,若蛲虫数量大则可影响儿童患者的营养吸收与身体发育,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可刺激皮肤,引起局部发痒,发炎或局部湿疹,出血和继发感染;长期刺激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失调,蛲虫附着于肠黏膜,并可钻入黏膜下层,导致肠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引起微小溃疡,小脓肿和出血等,成虫也可侵入阑尾引起急性或亚急性阑尾炎,偶尔雌虫逸出肛门外产卵,并可进入附近器官引起严重损害,可进入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或经女性生殖系统进入盆腔或腹腔,并在局部产卵引起局部炎症和继发细菌性感染;后期可致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脓肿或肉芽肿;还可导致脏器损害,穿孔等,此外,有报道蛲虫引起的肺结节性阴影,推测可能是蛲虫经呼吸道移行至肺部所致。
蛲虫所致的病理改变主要为黏膜下淋巴组织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及脂肪性变等。
约1/3的蛲虫感染者可完全无症状。
1.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瘙痒:是由蛲虫产生的毒性物质和机械刺激所产生,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小儿哭闹不安,由于奇痒抓破后造成肛门周围皮肤脱落,充血,皮疹,湿疹,甚而诱发化脓性感染。
2.消化道症状:蛲虫钻入肠粘膜,以及在胃肠道内机械或化学性刺激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精神症状:由于寄生虫在体内排出的代谢产物,导致精神兴奋,失眠不安,小儿夜惊咬指等,小儿的异嗜症状,蛲虫病患者最为常见,如嗜食土块,煤渣,食盐等。
4.其他症状:由于蛲虫的异位寄生所引起,如: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也可侵入阑尾发生阑尾炎,甚止发生腹膜炎。
诊断
如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经常奇痒,患儿夜间烦燥不安时,应注意有蛲虫病的可能,若能查到虫体,虫卵即可确诊蛲虫病,诊断蛲虫病常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此法操作简便,检出率高,若检出,虫卵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大多数仅有轻度腹痛,如疼痛剧烈,腹肌紧张者,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排除因蛲虫所引起的阑尾炎,腹膜炎或其他急腹症,蛲虫引起会阴部皮肤瘙痒,与会阴真菌感染,过敏及湿疹所致症状相似;蛲虫性泌尿道炎症与一般泌尿道感染临床表现相似,均应注意区别,结合年龄,发病特征和局部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肛周查见蛲虫或虫卵是鉴别诊断的直接证据。
蛲虫病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护理患儿须穿满裆裤,防止手指接触肛门,每天早晨用肥皂温水清洗肛门周围皮肤;换下的内衣内裤应予蒸煮或开水浸泡后日晒杀虫,连续10天。蛲虫寿命较短,如能防止重复感染,则有自愈可能。如不注意预防,则药物驱虫治疗后仍可再感染。故本病必须采取预防与药物驱虫相结合,才能根治。
二、药物治疗
1、甲苯达唑:口服,50~100mg单剂治愈率可达90%,如1天服2次或每天1次,连服3天,治愈率可达100%。
2、恩波吡维铵(pyrvinium pamoate):口服,成人250mg,儿童5~7.5mg/kg,顿服,7天后再服1次。药片不可咬碎。必要时可在2周后重复治疗。服药后1~2天粪便会染成红色。
3、噻嘧啶(pyrantelum,抗虫灵):口服,10mg/kg,顿服,疗效约80%;每天5mg/kg,连服3天,疗效可达99%。
4、苄酚宁(商品名扑蛲灵)儿童每公斤5mg,成人总剂量不超过250mg,睡前顿服(药片不可咬碎),为了防止复发,间隔14日后再服一剂,疗效佳,副作用少,偶有恶心、呕吐反应。
5、噻乙吡啶 成人剂量为250mg,儿童剂量按5mg/kg,半空腹1次顿服,有显著驱蛲效果。
三、局部治疗
肛门瘙痒或有湿疹,可每晚睡前洗净局部,用10%鹤虱油膏或2%氧化氨基汞软膏涂布,可杀虫止痒,直到痊愈为止。
蛲虫病中医治疗
蛲虫病为较古老的寄生虫病之一。中医学对本病认识较早,如汉司马迁《史记》:“病蛲得之于寒湿”。隋巢氏著《诸病源候论》,专列“蛲虫候”篇,谓“蛲虫犹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小,如今之蜗虫状”。在《三虫候》又指出它的形态:“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居肠间”,而后各家著作中均有蛲虫的论述。
1、脾虚湿阻
症状:腹痛,腹泻,食纳差,身体消瘦,四肢乏力,肛门发痒,夜间尤甚。
治法:健脾祛湿,驱虫止痒。
方药:六君子汤与布袋丸加减:焦术、法夏、炙甘草,茯神,党参、使君子、生百部、榧子、芜荑各15克,雷丸、陈皮。
2、肝胆湿热
症状:腹痛,小腹不适,肛门痒甚,夜间尤重,烦躁,情绪激动,夜惊失眠,口苦,小便黄。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与追虫丸加减:柴胡、龙胆草、当归、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生百部、槟榔、鹤虱,蛇床子,陈皮、榧子。
3、气血亏虚
症状:蛲虫病经治疗后,面色萎黄,气短乏力,食纳差,精神不振,头昏目眩,心慌,肛门夜间微痒,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清除余虫。
方药:人参养荣丸与追虫丸加减:党参、茯神、焦术、当归、熟地;川芎、陈皮各9克,炙甘草、木香、砂仁,生百部、槟榔各15克,炒杭白芍、炒二芽、乌梅。
单验方
1、使君子肉炒熟,成人每日15~30粒,儿童每日3~15粒,分3次于饭前服下。服用时使君子嚼碎后咽下,连服15天为一疗程。
2、雷丸50克,研细末。5~10岁儿/每日6~9克,五岁以下小儿3~6克,连服三日为一疗程。下星期后可再服一疗程。
3、生百部20克,水煎服用,每日一次。
4、使君子肉25克,百部根15克,大黄3克。烤干共研细末。3岁儿童每服3克,早晚空服,连用5天。
其他疗法
一、灌肠疗法
1、食醋,15~20毫升加水至6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连服5日。
2、百部根60克,煎水,每晚保留灌肠一次,10天为一疗程。
3、苦参65克,煎水,稍冷后清洗肛门或保留灌肠,每日一次。
4、大蒜100克,捣烂,用冷开水浸24小时,过滤取汁,每晚睡前用20~30毫升保留灌肠,7天为一疗程。
5、六神丸10粒,塞入肛门内,不愈可多塞几次。
二、局部用药
1、蛲虫膏:由30%百部草浸膏、0.2%甲紫等制成。涂于肛门内及其周围,每日一次。
2、苦楝根皮60克,浓煎为膏,睡前涂肛门周围皮肤,连用5日。
3、蛇床子、苦楝根皮各1~8克,煎汁一大碗,临睡前,熏洗肛门。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