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

概述

骨样骨瘤于1935年由Jaffe首次报告,是一种良性成骨性疾患,骨样骨瘤系骨内病变。其发病率占骨肿瘤的2%~3%,多发生于长管状骨,约50%~60%发生在股骨和胫骨,少数发生在全身其他骨,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1.5cm,接近2/3的病例以持续疼痛为主要症状,具有界限清晰的局灶性病灶,周围可有较大的骨反应区。服水杨酸制剂可止痛。本病是一具有特点的常见骨肿瘤。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因未完全肯定,但有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原发性良性肿瘤,依据是:

①生长缓慢;

②骨样组织代替了正常组织;

③周围的骨组织毫无例外地呈现结构均匀的硬化;

④大小固定,上述论据被较广泛地公认。

另有学者认为是炎症,而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还有的认为是血管来源或与动静脉发育异常有关,或为代偿过程。

(二)发病机制

1.大体检查 在完整的标本中,肿瘤与周围骨组织分界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直径一般在1cm左右,很少超过2cm,周围组织发生反应性硬化,肿瘤位于其中心,肿瘤的色泽和坚度,随其构成成分而异,当骨样组织占优势时,核心呈棕红色,间或夹杂有黄色或白色斑点,质地为颗粒状或沙砾状,X线检查为一透明区,当核心为密集的骨小梁构成时,则呈红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X线为一密度增深区,肿瘤与周围骨组织有一狭窄的,环状的充血带分隔,周围骨组织一般有反应性骨质硬化现象,尤其是肿瘤发生于骨皮质者最明显。

2.显微镜检查 骨样骨瘤巢穴中可有不同成熟阶段的骨质,并有丰富的血管结缔组织基质,有不同比例的骨样组织及新生骨小梁,当核心在肉眼检查外表致密而坚实时,镜下则表现为紧密排列的不典型的新生骨小梁,小梁间有扩大的血窦,新形成的骨小梁每有骨母细胞覆衬,并常有少数破骨细胞。

检查

本病10~30岁最多见,但也可见于1岁以下的婴儿或60岁以上的老人,男性比女性多见,发病率为2∶1,下肢的发病率约为上肢的3倍,发生于躯干骨者较少见,胫骨和股骨最多见,约占病例的一半,其次为腓骨,肱骨和脊柱等。

病程有特征性,疼痛出现较早,往往于X线片上出现阳性病损前几个月就已存在,病初为间歇性疼痛,夜间加重,服用止痛药可以减轻,后期则痛加重,呈持续性,任何药物不能使之缓解,疼痛多局限,软组织可肿胀,但受累区很少,有的病人也可没有疼痛症状,病灶较小时,疼痛可伴有血管运动性反应如皮温增高和多汗,疼痛不一定限于患区也可以放射至附近关节。

骨样骨瘤的大小是这种病变的另一个特点,有人限定其大小为1cm,但也有人报道为1.5cm,总之体积不大。

疼痛为其主要症状,如果没有疼痛,则诊断值得怀疑,疼痛的特点是夜间剧烈,当服用小量水杨酸即可使疼痛缓解,疼痛的性质常为钝痛或刺痛,开始轻微,且呈间断性,故时有几个月至几年才来就诊,以后疼痛加重,变成持续性,也可能伴有局部软组织肿胀或压痛,疼痛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肿瘤组织内产生的前列腺素产物可以造成血管压力改变,刺激了局部神经末梢,这种看法是由于在病变核心的周围纤维带内或是在核心的本身中发现有无髓鞘的神经纤维存在而受到支持。

骨样骨瘤的其他临床表现可与病人发病年龄,所侵犯骨的部位有关,在骨未成熟时,可以出现肌肉萎缩,骨骼畸形,如骨样骨瘤位于脊柱骨则可出现斜颈,脊柱僵硬,脊柱侧弯,而位于关节内的骨样骨瘤则可出现关节局部压痛,滑膜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骨样骨瘤可以有各种临床表现,但实验室检查一般均为正常。

诊断

诊断

通过临床表现,组织学及放射学检查可以确立诊断,对病程长,局部持续性疼痛及压痛,X线片见增厚的骨皮质内有瘤巢,或在骨松质内有硬化骨围绕的局限性骨质透明区,或产生局限性骨破坏者,均应考虑骨样骨瘤,CT检查及血管造影有助于瘤巢的定位。

鉴别诊断

骨样骨瘤有特殊的疼痛症状和典型的瘤巢X线景象 较易诊断,但仍需与以下骨病鉴别。

(1)慢性骨脓肿为低度慢性化脓性感染,具有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且有反复发作病史,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破坏区较大,骨皮质局限破坏,周围致密,有时有小死骨,但无瘤巢,X线片表现为骨皮质局限性缺损,周围骨质致密,可有小的死骨形成,术中见骨腔内含有脓液,肉芽组织,镜下见大量多核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2)慢性硬化性骨髓炎(Ga rre型)疼痛性质与骨样骨瘤相似,常为间歇性,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或广泛增生硬化,无瘤巢,髓腔狭窄甚至闭塞。

(3)成骨细胞瘤:二者同属良性骨细胞性肿瘤,成骨细胞瘤无骨样骨瘤特有的夜间疼痛,但发展较快,破坏区较大,常>2 cm,皮质膨胀明显,周围硬化轻微。

(4)单发性内生骨疣无周围骨质硬化,无疼痛,多发于手足小骨。

(5)应力性骨折:一侧骨皮质断裂,局限性骨膜增生,骨质硬化,颇似骨样骨瘤,但体层或M R I可见横形骨折线,多有长期连续运动史。

(6)骨斑(Bovespot)或骨岛(Bone island),病变的毛刷状边缘与周围的骨小梁混合在一起 表现形式为“放射刺状”或“伪足状”,X线片见骨内有局限性圆形和卵圆形骨质密度增加阴影,无硬化阴影围绕,临床上无任何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学检查中,骨样骨瘤与骨母细胞瘤是非常相似的,应参照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一般无症状,无需治疗。

预防

骨样骨瘤西医治疗

本病目前病因不是很明确,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临床上应注意本病有恶化的可能,虽然较少发生。对于一些患者具有典型的骨样骨瘤影像学所见外,若观察到骨皮质不连续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影,应考虑到骨样骨瘤恶性变的可能性。 另外还需注意,本病较容易误诊,多数患者在对症治疗症状减轻后不能即时复诊,以及自行在家服药。使疾病反复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更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对疑似病人应详细地询问病史,认真地观察X线检查的结果,有利于更好地做出诊断,从而给予正确的治疗。

(一)治疗

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准确定位,彻底切除,包括骨样骨瘤的巢穴及周围的反应性硬化骨。如果手术中未能完全将骨样骨瘤切净,术后病理检查时没有发现巢穴,在这种情况下临床症状也可以消失,但术后易于复发。为准确的对骨样骨瘤在手术中定位,并完全切除,可采用放射性核技术。可在手术前2h给病人注射放射性核素,术中可用灭菌的放射性核素探头探测放射性核素的活跃区域。切除后将标本置于探头处,证实其为放射性核素最高峰值,切除后的周围骨质放射性核素达到正常水平。这样可以保证手术切除彻底。

本病理想的治疗是大块切除,包含有病灶的患骨。彻底切除病灶,症状很快消失。一般不主张作刮除术。认为照射和化学药物治疗无效。手术可能难以找到准确的部位,按照术中X线摄片进行钻孔,对定位有帮助。术后进行X线复查也是必要的。完全切除病灶后很少复发,而不完全的刮除常有复发。复发时间长短不等。还有的病例,术中找不到病灶。有趣的是,半数病人在第一次术后症状减轻,1/4病人在第二次术后缓解,剩下的病人3/4在第三次手术后症状减轻。这可能是多次部分切除的结果。

(二)预后

骨样骨瘤是一良性肿瘤,至今尚无骨样骨瘤恶变或转移的报道。术后很少复发。

骨样骨瘤中医治疗

专方验方

1、三骨汤(《肿瘤临证备要》):骨碎补、补骨脂、透骨草。用法:按病情酌量,水煎服。适应症:补肝肾,壮筋骨。适用于骨肿瘤疾患。

2、大车螯散《卫济宝书》:车螯,大戟,芫花(醋炒),漏芦,炙甘草,槟榔,甘菊1梗,大黄,腻粉。用法:共为末,车螯粉、腻粉拌和于更初,用爪蒌酒下。适应症:破积消症,用于骨关节恶性肿瘤。

3、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于漆,蛀虫,水蛭,蛴螬,ZHE虫,蜜糖适量。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丸,日服2次,黄酒送下。适应症:祛瘀生新,通络攻毒,用于骨肿瘤瘀阻实证。

4、抗癌止痛散(经验方)引自《中医骨病学》三七,重楼,延胡索,山慈菇,芦根,黄药子,川乌,冰片。用法:共研细末,每服3g,每日3次。适应症:行气止痛,用于骨肿瘤疼痛。

5、抵当丸《伤寒论》引自《中医骨病学》水蛭,虻虫,桃仁,大黄,蜜糖适量适应症:破瘀血、消Y瘕,用于各种骨肿瘤有瘀阻者。

6、消癌片:红升丹,田三七,牛黄,黄连,琥珀,陈皮,黄芩,黄柏,犀角,贝母,山慈菇,桑椹,山药,郁金,甘草,黄芪,双花,蕲蛭,白及。用法:研末压片,每片0.5g,每次1片,日服2~3次,饭后半时服。一月为一疗程,4~6月为一治疗期,每疗程后停药一周左右。服药期间禁食蒜、葱、浓茶、鸡、牛肉、鲤鱼等。在治疗期间、根据病人正邪情况予以辨证酌用汤药配合调治。适应症:解毒散结,用于各种恶性肿瘤。

7、琥珀黑龙丹《外科正宗》:琥珀,血竭,京墨、炒五灵脂、海带、海藻、南星(姜汁拌炒),木香,麝香。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g,金箔为衣,每服1粒,每日2~2粒,黄酒送服。适应症:破瘀消肿、化痰软坚,应用于各肿瘤。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