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

概述

本病也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生长有关,可分为单发性(乳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乳管内乳头状瘤)两种。可见于任何年龄的成年女性,但以40~50岁发病者最多见,男性少见。单发性者癌变率约为6%。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常为多发性,发生于乳腺边缘部位的中、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没,可累及多个乳腺小叶的不同导管,其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癌变率高达30%~40%,可视为癌前病变。病因尚未确定,但较多的学者认为本病也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生长有关。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常为多发性,发生于乳腺边缘部位的中、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没,可累及多个乳腺小叶的不同导管,其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癌变率高达30%~40%,可视为癌前病变。

病因
内分泌因素(85%)

病因尚未确定,但较多的学者认为本病也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生长有关。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常为多发性,发生于乳腺边缘部位的中、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没,可累及多个乳腺小叶的不同导管,其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癌变率高达30%~40%,可视为癌前病变。

检查

如在乳晕下及其边缘处扪及一小肿块或结节 在轻压时有血性或浆液性液体溢出 即可诊断,如未能扪及肿块,用指压法以食指尖围绕乳头作顺时针方向按压乳晕区,可见乳头相应部位的单侧单支乳腺导管口有溢液,也可作出诊断,有些病例虽可扪及结节,但按压时并无溢液。

多数患者无不适,仅又间歇性,自主性乳头溢液,液体为血性或浆液性,但较大的瘤体若阻塞输乳管时,可产生疼痛可肿块,一旦积血排出,肿块也随之变小,疼痛缓解,消失,这以现象可反复出现,大多数病人是因为乳头溢液就诊的,溢液为血性,浆液性或血性和浆液性交替出现,少数病人在乳头附近发现肿块。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瘤体较小,一般不能扪及,有时可于乳晕区扪及小结节,轻压时即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或咖啡样液体。

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主要表现为乳腺周围可扪及边界补不清,质地不均的肿块,也可无肿块扪及较少有乳头溢液。

诊断

乳管内乳头状癌:一般在乳晕下扪及肿块,肿块常大于1cm,按压时相应乳腺导管口有血性溢液,肿块表面不光滑,常与皮肤粘连,不易推动,无压痛,腋淋巴结可肿大或有转移,乳管可有扩张和破坏,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乳腺导管扩张症:乳头溢液可以从多个导管口溢出,性状以透明或黄色多见,部分病例在乳晕下可扪及多个小结节其与乳腺导管走向一致,边界不清,与皮肤常有粘连,伴有触痛,腋淋巴结可有肿大,但质软,有压痛,乳腺导管造影可见导管扩张增粗,但导管无增生或破坏,管内无占位病变,涂片常无特殊发现。

预防

乳管内乳头状瘤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以手术为主,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术前需正确定位,用指压确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钝头细针,也可注射美蓝,沿针头或美蓝显色部位作放射状切口,切除试乳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并常规进行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应施行乳腺癌根治术。对年龄较大、乳管上皮增生活跃或渐变者,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乳管内乳头状瘤一般认为属良性,但恶变率为6%一8%,尤其对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应警惕其恶变的可能。

通常认为,乳管内乳头状瘤属良性,但6~8%的病例可发生恶变,故应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时,可先循乳头溢血口插入细探针,尔后沿探针切开乳管,寻找肿瘤,予以切除;或可经探针注入少许美兰注射液,然后依染色所示的乳管分布范围和方向,作腺体的楔形切除,切除病变乳管及其周围组织,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考虑行患乳单纯切除。切除标本应送病理检查,如见有恶变应按乳癌处理。

乳管内乳头状瘤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