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涎腺癌

涎腺癌

概述

涎腺癌是由涎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可来源于大涎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来源于小涎腺(多见于腭腺),即任何有涎腺的部位都可发生,病理分类有:粘液表皮样癌,乳突状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腺癌,鳞癌和未分化癌等。 涎腺癌概论:包括腮腺癌、颌下腺癌、舌下腺癌和小涎腺癌。腺癌生长较快,病程较短,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度差,甚至固定,晚期可侵及皮肤,肌肉,神经,骨组织,可造成肿瘤表面溃疡,疼痛以及张口困难等症状,发生于腮腺者可与外耳道,颞骨以及下颌骨粘连固定,发生于颌下腺者可与口底,下颌骨固定。

病因
遗传因素(20%)

遗传是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这些遗传因素等都被发现与涎腺癌的发生有关。

慢性损伤(15%)

人体涎腺长期、反复、持续的受到刺激,使其逐渐肥大、增生而超越代偿能力即形成轻微损伤,累积、迁延而成慢性损伤。也被发现与涎腺癌的发生有关。

放射性物质(15%)

长期接触紫外线,X线及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成为致癌因素,引起涎腺癌的发生。

环境因素(20%)

涎腺癌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认识,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多数涎腺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

 

 

检查

腺癌主要发生在腮腺及腭部小涎腺,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腺癌生长较快,病程较短,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度差,甚至固定,晚期可侵及皮肤,肌肉,神经,骨组织,可造成肿瘤表面溃疡,疼痛以及张口困难等症状,发生于腮腺者可与外耳道,颞骨以及下颌骨粘连固定,发生于颌下腺者可与口底,下颌骨固定。

(一)大体形态

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多数无包膜,但不完整,质地为中等硬度,切面呈灰白色。

(二)镜检

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结构不一,有的呈实性团块或小条索状排列,有的可见腺腔形成,有的排列成管状或腺样结构,一般认为具有腺腔样结构者,分化程度较高,恶性程度较低,小条索及小团块之间的结缔组织多少不定,多者与硬癌相似,间质少而癌细胞多者可称软癌。

(三)生物学特点

腺癌具有高度浸润和破坏性生长特征,腺癌易侵犯血管和淋巴管壁,而出现较多的血行及淋巴转移。

诊断

涎癌易发生囊性变,仔细触诊常可扪及硬软布等的质地,此特点可与多形性腺瘤相鉴别,确定肿瘤类型,多依赖于组织学诊断。

主要与多形性腺瘤相鉴别:

1.肉眼观察: 多形性腺瘤大小自数毫米直径至十几厘米不等。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或结节状。

2.光镜所见: 多形性腺瘤的组织结构复杂,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或各个多形性腺瘤之间均有不同的组织像。

3.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

4.其他辅助检查:位于腮腺深部的肿瘤,作造影后CT及动态增强CT,可明确肿瘤的位置,肿瘤与颈内动、静脉的关系以及排除腺外肿瘤。

预防

涎腺癌西医治疗

由于腺癌呈浸润性生长,故应做广泛扩大切除。腺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可高达36%~47%,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应行根治性或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面神经的处理,不论是否发生面神经瘫痪,为彻底切除肿瘤而牺牲面神经是必要的。手术中应配合冰冻组织病理切片,以检查手术边缘是否有残存的肿瘤细胞。

腺癌对放射线不敏感,不宜单独行放射治疗,但术后做辅助治疗也可能提高疗效。晚期不宜行手术者,姑息性放疗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达不到根治的目的。术后也可采用辅助性化疗。

涎腺癌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