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白内障

白内障

概述

白内障(Cataract)是发生在眼球球内的晶状体组织上的一种疾病,任何晶状体的混浊都可称为白内障。当晶状体混浊较轻时,没有明显地影响视力而不被人发现或被忽略的白内障,不列入临床白内障手术行列。据调查,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和视力残疾的第一大原因。据估计,目前全世界4000万盲人中,约有半数是白内障所致。多见于50岁以上老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白内障引起的视力损伤将越来越多。

白内障盲,是一种可逆致盲性眼病。当视力影响到日常生活时,接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可以大幅度减少盲和低视力患者。

晶状体轻度混浊或非瞳孔区混浊,不影响视力者,多没有临床意义。当晶状体混浊使视力下降,一般视力下降倒0.8或以下,可诊断有临床意义的白内障。视力下降到0.5或以下,诊断有相对临床白内障手术指征。视力下降到0.3或以下,诊断为白内障性低视力。有绝对临床白内障手术指征。视力下降到0.05或以下,诊断为白内障致盲,有绝对临床白内障手术指征,就目前白内障手术技巧来说,已经属于盲,时间相对晚了些。

 

 

病因

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导致白内障。本病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白内障:又叫发育性白内障,多在出生前后即已存在,多为静止型,可伴有遗传性疾病,有内生性与外生性两类。内生性者与胎儿发育障碍有关,外生性者是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造成损害所致。先天性白内障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及全白内障。

后天性白内障:出生后因全身疾病或局部眼病、营养代谢异常、中毒、变性及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晶状体混浊,分为6种: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最常见,又叫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根据初发混浊的位置可分为核性与皮质性两大类。②并发性白内障(并发于其他眼病)。③外伤性白内障。④代谢性白内障。⑤辐射性白内障。⑥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

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 导致白内障。本病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白内障(30%):

又叫发育性白内障,多在出生前后即已存在,多为静止型,可伴有遗传性疾病,有内生性与外生性两类,内生性者与胎儿发育障碍有关,外生性者是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造成损害所致,先天性白内障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及全白内障。

后天性白内障(50%):

出生后因全身疾病或局部眼病,营养代谢异常,中毒,变性及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晶状体混浊,分为6种:①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又叫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根据初发混浊的位置可分为核性与皮质性两大类。②并发性白内障(并发于其他眼病)。③外伤性白内障。④代谢性白内障,如糖尿病 。⑤放射性白内障。⑥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

检查

除外伤性、先天性、部分并发性白内障外,白内障呈双侧性视力慢性进行性减退,双眼可有先后发病,有时在光亮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固定的黑点。由于晶体不同部位屈光力变化,可有多视、单眼复视,近视度增加。临床上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原称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三种类型。

1.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 cataract):以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为主要特征,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

2.核性白内障(nuclear cataract):晶体混浊多从胚胎核开始,逐渐扩展至成人核,早期呈黄色,随着混浊加重,色泽渐加深如深黄色、深棕黄色。核的密度增大,屈光指数增加,患者常诉说老视减轻或近视增加,早期周边部皮质仍为透明,因此,在黑暗处瞳孔散大视力增进,而在强光下瞳孔缩小视力反而减退,故一般不等待皮质完全混浊即行手术。

3.后囊下白内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因混浊位于视轴区,早期即影响视力,尤其在光线强的情况下,视力影响更重。

诊断

鉴别诊断: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1.先天性白内障多在出生前后即已存在,小部分在出生后逐渐形成,多为遗传性疾病,有内生性与外生性两类,内生性者与胎儿发育障碍有关,外生性者是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造成损害所致。先天性白内障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及全白内障。凡影响视力发育的白内障,均需行手术治疗,防治弱视。

2.后天性白内障是出生后因全身疾病或局部眼病、营养代谢异常、中毒、变性及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晶状体混浊,又分为6种: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最常见,多见于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病因与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根据初发混浊的位置可分为核性与皮质性两大类,视力障碍与混浊所在的部位及密度有关,后皮质及核混浊较早地影响视力,治疗以手术为主。②并发性白内障(并发于其他眼病)。③外伤性白内障。④代谢性白内障(因内分泌功能不全所致,如糖尿病性白内障)。⑤辐射性白内障(与X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有关)。⑥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白内障若不及时治疗,晶状体中的灰白色混浊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完全变成白色混浊,晶状体核解体,不仅可使视力完全丧失,而且可以继发青光眼,甚至眼球萎缩。所以,有白内障手术指征时,建议白内障摘除,同时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包括单焦点和多焦点人工晶体。也可白内障摘除术后佩戴眼镜或接触镜(一般不提倡)。

预防

白内障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白内障药物治疗没有确切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据国外最新报道,一种应用动物试验药物,可使排列紊乱而致混浊晶状体,重新变成排列整齐透明的晶状体,这是可企盼的消息,但尚未在人类身体上应用。一些早期白内障,用药以后病情可能会减慢发展,视力也稍有提高,但这不一定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因为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一些中期白内障患者,用药后视力和晶状体混浊程度都未改善。近成熟期的白内障,药物治疗更无实际意义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不下几十种,有眼药水或口服的中西药,但都没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唯一明确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为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此手术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比较先进的大中城市开展。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术毕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可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目前切口大小有3.2mm、3.0mm、2.8mm、1.2mm、 0.9mm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展到视力低于0.3、晶状体混浊在未成熟期、中心核部比较软,适合做超声乳化手术。其优点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

(2)白内障激光超声乳化术:目前主要在大城市开展,优点主要是减少超声对角膜内皮冲击,对角膜内皮功能差的患者是个好消息。由于手术分两部分进行,所以,整个手术过程时间并未减少。

(3)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老式的囊外摘除术不同,它需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切口较囊内摘除术小,特别是小切口白内障囊摘除术,也可达到切口基本不缝线,因为切口不在角膜上,而是在角膜缘后,做成巩膜隧道切口,通过隧道切口将混浊的晶状体核排出,吸出皮质,但留下晶状体后囊。后囊膜被保留,可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可立即恢复视力功能因此,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已成为目前山区、边缘地区的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方式。

(4)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是将混浊的晶状体完整地从眼内取出的一种手术。此手术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因为手术时晶状体囊膜一并被摘除,故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手术会变得复杂,常常不作一期手术人工晶体植入。

白内障中医治疗

中医一般将白内障分为圆翳内障、胎患内障、惊振内障和其他黄精病,如金内障、金花内障。圆翳内障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

[主症]头昏眼花,眼前飘浮,腰酸背痛,面色憔悴,耳鸣耳聋,脉细数,舌红少苔。

[治疗]有患胃疾者忌服,心悸者宜。

[方药]石决明、白蒺藜、当归、白芍、杞子、黄菊花、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芋肉。

(2)脾气虚弱【脾肾阳虚】

[主症]双目视远昏糊,精神倦怠,面色晃白,动则气喘,形寒肢冷,便溏夜尿频,舌淡嫩苔白脉沉细。

[治疗]健脾益肾,益气明目。

[方药]党参、蔓荆子、升麻、葛根、黄芪、黄柏、白芍、炙甘草。在本人的临时应用中,此方效果明显,虽然晶体无大变化,但能提高视力。

(3)气血两亏

[主症]睁眼无力,目暗无神,视物朦胧,不能久阅,面色萎黄,体瘦或胖,倦怠懒言,梦多易醒,善忧健忘,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药]黄芪、人参、葛根、蔓荆子、白芍药、黄柏、升麻、炙甘草、丹参、当归、枣仁、磁石、朱茯神。

(4)肝虚血少

[主症]眼干,目眩耳鸣,烦躁不眠,津少口干,腰膝酸软无力,唇红颧赤,口苦舌红,脉弦。

[治疗]滋阴降火,养血明目。

[方药]茯苓、泽泻、当归尾、丹皮、五味子、山萸肉、柴胡、熟地黄、生地黄、辰砂、真珠母、枸杞子。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