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开角型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

概述

开角型青光眼也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chronic simple glaucoma),此类青光眼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人以上,青年人亦可发生,常为双侧性,起病慢眼压逐渐升高,房角始终保持开放,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到晚期视力视野有显著损害时,方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甚为重要。发病初期无明显不适,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方感觉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经休息后自行消失,故易误认为视力疲劳所致,中心视力可维持相当长时间不变,但视野可以很早出现缺损,最后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视野随之缩小,消失而失明,整个病程中外眼无明显体征,仅在晚期瞳孔有轻度扩大,虹膜萎缩。

病因
遗传因素(25%):

本疾病部分患者有基因致病倾向,如TIGR基因、OPTN基因等。部分患者有青光眼家族史。早期病例往往是在眼部常规体检时才被偶然发现。

眼压升高(45%):

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增高的眼压,眼压升高的原因是房水的外流受阻于小梁网-Schlemm管系统。该病与眼压密切相关,眼压可以升高,也可以正常。

其他因素(10%):

该病发生也存在其他的危险因素,如视神经缺血等造成对眼压的耐受性降低,角膜厚度薄等。

病理生理

于虹膜与晶状体前表面接触紧密,房水越过瞳孔时阻力增加,后房压力相对高于前房,并推挤虹膜向前膨隆,使前房变浅,房角进一步变窄,这就是开角型青光眼的瞳孔阻滞机制。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厚度增加,前房更浅,瞳孔阻滞加重,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增高。一旦周边虹膜与小梁网发生接触,房角即告关闭,眼压急剧升高,引起急性发作,于是就发生了开角型青光眼。

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对眼睛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假如日温差大,会影响眼部神经调控造成青光眼发作,因此青光眼的复发多发生在冬季。

检查

发病初期无明显不适,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方感觉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经休息后自行消失,故易误认为视力疲劳所致,中心视力可维持相当长时间不变,但视野可以很早出现缺损,最后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视野随之缩小,消失而失明,整个病程中外眼无明显体征,仅在晚期瞳孔有轻度扩大,虹膜萎缩。

诊断

诊断要点:

(1) 眼压异常:24小时眼压曲线波动较大,大于10mmHg(1.3kPa)。

(2) 眼压描记:C值降低,小于0.12。

(3) 眼底检查:视乳头凹陷大,垂直径≥横径,杯/盘比≥0.6,或双侧相差0.2,盘沿面积变窄,线状出血等。

(4) 视野改变:由旁中心暗点、阶梯状或弓形视野缺损、周边视野缩小等。

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特点:

(1) 发病隐蔽,大部分无任何症状。眼压多在35-50mmHg左右。

(2) 病程为渐进性发展,很多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失明。

(3) 由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在发现时,病情已进入晚期或绝对期。

鉴别诊断

要和闭角型青光眼鉴别,另外要与急性虹膜炎,结膜炎等鉴别。

 

 

预防

开角型青光眼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是:

①先用药物治疗,若各种药物在最大药量下仍不能控制眼压,可考虑手术治疗;

②先用低浓度的药液后用高浓度的药液滴眼,根据不同药物的有效降压作用时间,决定每天点药的次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在24小时内能维持有效药量,睡前可改用眼膏涂眼;

③长期应用抗青光眼药物,若出现药效降低时,可改用其他降压药,或联合应用。

开角型青光眼如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一旦视功能已遭受损害,治疗只能防止进一步发展,已受损害的视功能一般都不能完全恢复。

常规治疗:

滴用抗青光眼眼药水通常可控制开角型青光眼,常用首选药物为β阻滞剂,如噻吗心胺、贝特舒等。β阻滞剂可减少房水产生。匹罗卡品可缩小瞳孔,增加房水外引流,也有助于降低眼压。其他抗青光眼药物,如肾上腺素、地匹福林、卡巴胆碱等,也可增加房水外流或抑制房水产生。碳酸酐酶抑制剂,如醋氮酰胺片剂或眼药水也可降低眼压。

如果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或患者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则可考虑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以增加房水外引流。

治疗方法:

①降低眼压,瞳仁眼贴高效补充眼部营养,改善眼部微循环,促进眼部新陈代谢,提高眼部免疫力和抗氧化力。

②视神经保护性治疗。

常用手术:

1、接触瞳孔阻滞手术;

2、解除小梁网阻塞的手术;

3、建立房水外引流通道的手术;

4、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

开角型青光眼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