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斜(esophoria)是眼位有向内偏斜的倾向但能用融合机能加以矫正,不出现斜位,并能保持双眼单视,一般内隐斜如超过9△可出现症状,但也要视患者的融合功能而定。婴儿期和幼儿期双眼的视觉反射是不稳定的状态,以后波动逐渐减少,5岁基本停止,8岁波动期基本结束,如无严重障碍则将终生保持,但在此不稳定时期任何影响双眼单视觉的障碍均可导致斜视,而任何斜视都会导致双眼单视功能丧失。内隐斜的症状主要有眼痛、头痛、视物疲劳。
眼部肌肉包括眼轮匝肌、提上睑肌、上直肌、上斜肌、外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内直肌,其中可导致内隐斜的为内、外直肌,内直肌较强或附着点靠前,外真肌较弱或附着占靠后,节制韧带肌间膜异常。
疾病因素(15%):远视眼是指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影象。远视眼过度使用调节,可诱发过度辐辏,引起内隐斜,内隐斜在隐斜中占的比例最高。
神经性因素(45%):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中心性辐辏兴奋过强。
内隐斜的症状:眼痛、头痛,尤以视远物需要持久维持双眼视线平行的情况下最为明显,如看电影、球赛、散步,观察风景时,可出现头疼、眼疼、视物模糊及全身不适。较重的内隐斜出现定位和立体感缺乏,特别表现在驾驶汽车、作球类运动时。内隐斜患者看正前方物体时往往有向前探头的姿势,这样可以把物体放在比视线略高的水平面上,利用生理向上看时视线略分开的趋势来克服内隐斜视。
鉴别诊断
1.屈光不正: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它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单纯屈光不正患者作交替遮盖法检查,去遮盖时被遮眼无移动。
2.间歇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exotropia)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指视轴常常分开,最初是在看远时发生,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全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先有外隐斜。远距离注视外斜明显,但在近距离注视时一般能融像,不表现为眼球偏斜。
内隐斜西医治疗
1.散瞳验光:如有远视应充分矫正以减轻调节力和辐辏,散光或屈光参差者也应矫正,以提高视力。近视者应在低度矫正下求得较好的视力,因视力的提高也可促进双眼视功能及融合反射,对治疗内隐斜也可起到作用。
2.手术治疗:一般度数比较大的内隐斜多不待成年即常转化为共同性内斜视,所以一直保持隐斜状态的大度数内隐斜十分少见。内隐斜患者往往合并神经官能成分,手术后需要几个月时间内逐渐消失症状,最终取得舒适双眼视。在眼外肌没有显然麻痹的情况下,只作一侧内直肌退后往往能矫正较多的内隐斜。如一侧内直肌退后不足以矫正其斜视度,也可同时行双眼内直肌退后术,一般不需再行一眼外直肌切除术。
内隐斜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