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又称Rieger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年性出血性黄斑病变。本病为发生于黄斑部及其周围的弧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为单眼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目前认为是黄斑部视网膜下有新生血管长入所致,它来源于脉络膜。
由于视网膜病变多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因此主要应控制糖尿病和血压,糖尿病的控制和并发症检查证实强度胰岛素疗法可延缓IDDM病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的发作和减慢其进展.视觉症状有视力模糊,一眼或两眼视力突然减退 视野内出现黑点或闪光感者,皆应随时请眼科医师会诊。
目前对GRP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相关的血液学异常在发病中的详细作用有待阐明。已知高血糖症引起多种生化和生理改变,相继造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包括周细胞减少、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腔减小,毛细血管内皮屏障(血视网膜内屏障)失代偿。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引起,除全身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尿糖、血糖升高为特征外,并有双眼视网膜出现鲜红色毛细血管瘤,火焰状出血,后期有灰白色渗出,鲜红色新生血管形成,易发生玻璃体红色积血为主要特征的眼底改变,对于诊断和估计预后有意义。年龄愈大,病程愈长,眼底发病率愈高。年轻人较老年人患者危险性更大,预后常不良。若糖尿病能得到及时控制,不仅发生机会少,同时对视网膜损害也较轻,否则视网膜病变逐渐加重,发生反复出血,导致视网膜增殖性改变,甚至视网膜脱离,或并发白内障。
中心视力减退,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玻璃体无炎性改变,眼底在黄斑部有黄灰色渗出性病灶及出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微隆起,大小约为1/4~3/2视盘直径(PD),以1PD以下为多见,病灶边缘处有弧形或环形出血,偶有呈放射形排列的点状出血,病灶外周有一色素紊乱带,病变大多以中央凹为中心,半径为1PD的范围内,病程末期,黄斑区形成黄白色瘢痕。
据临床表现,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与下列几种病变相鉴别。
1.下方周边部视网膜脱离,黄斑部亦可受到波及而误为本病。如果仅凭检眼镜小瞳孔检查所见,常易误诊。所以发现黄斑部有神经上皮层浅脱离,特别是其下方有放射皱褶者,必须扩瞳检查眼底周边部。
2.中间部葡萄膜炎或称周边部葡萄膜视网膜炎、睫状体平部炎,其病理毒性产物由后房经Berger间隙,沿Cloquer管向后侵及黄斑部,引起水肿,产生小视、变视等与中浆病相似的症状。但该病前部玻璃体内有尘埃状混浊,有时出现少量角膜后沉着物;晶体后囊(即Berger间隙内)有焦黄色锅耙样炎症渗出物。充分扩瞳后用三面镜检查,在锯齿缘附近可以发现炎症渗出、出血和视网膜血管白鞘。
3.要与视网膜静脉阻塞,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低灌注视网膜病变鉴别。
视网膜病变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激光光凝是目前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活动期,病灶位于黄斑中心1/4PD以外者,可行激光治疗。
激光是20世纪人类伟大发明之一,并且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低强度激光照射治疗的临床价值国内外已经肯定。主要应用在治疗脑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精神科疾病、银屑病、鼻炎等症。根据健康医学发现,低强度激光在心脑血管病发病前期预防及发病后的恢复期都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健康及抑制人体衰老具有一定的作用。
视网膜病变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