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隐斜(exophoria)是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平时可用矫正性融合反射所控制,使不出现偏斜并能保持双眼单视,一般外隐斜如超过5△可出现症状,但也要看患者的融合功能而定,如有人看近虽有10△隐隐斜,由于融合性辐辏好,可无症状,反之,有人看近外隐斜4△,属正常范围,但融合性辐辏差,反而出现视力疲劳。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近距离工作不久就发生前额疼痛,眼睛酸痛,阅读不能持久,视物不清,串行,重叠,复视等症状,必须闭眼休息片刻再继续阅读,但不久又出现上述症状,严重者不能继续学习和工作,临床上,有时按屈光不正,青光眼或神经衰弱进行一系列检查,配戴矫正眼镜,但症状仍未解除。
对于度数较大的外隐斜解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属于外直肌强或附着点靠前,内直肌较弱或附着点靠后,节制韧带肌间膜解剖异常。
先天性因素(25%)先天性因素是由于机体先天发育不正常,导致的眼的局部解剖不正常,以至于眼球运动被结构因素所阻止,导致产生静态性隐斜。
用眼不当(15%)由于眼睛使用不当,如看书过近,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导致屈光异常引起调节与集合不平衡产生的动态性隐斜。
近距离工作不久就发生前额疼痛,眼睛酸痛,阅读不能持久,视物不清,串行,重叠,复视等症状,必须闭眼休息片刻再继续阅读,但不久又出现上述症状,严重者不能继续学习和工作,临床上,有时按屈光不正,青光眼或神经衰弱进行一系列检查,配戴矫正眼镜,但症状仍未解除。
通过外隐斜检查即可诊断。重点要注意和麻痹性斜视、共同性斜视、先天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鉴别。
麻痹性斜视:属于非共同性斜视的一种。因眼外肌麻痹引起的斜视称为麻痹性斜视。伴有眼球运动障碍的斜视为非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以其病因又分为痉挛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类。由于原发性肌肉(神经)痉挛引起的斜视极为少见,只在破伤风、神经官能症等偶然见到。所以临床上所遇到的眼外肌痉挛,绝大多数是续发性的,因此非共同性斜视一般是指麻痹性斜视而言。
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的眼位偏斜方向以水平偏斜多见,单纯的垂直偏斜者少见,有的可合并垂直偏斜。如有的内斜病人当眼球内转时出现上斜,此种垂直偏斜并非完全是由于眼外肌麻痹所致,而往往是由于下斜肌较上斜肌肥厚并力量过强,当眼球内转时,下斜肌力量强于上斜肌而导致眼球上转所致。
外隐斜西医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
青少年在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如有近视应完全矫正以加强调节,对消除外隐斜有较好的作用,如有近视散光,远视散光,混合散光均应矫正,以提高视力增加融合性辐辏功能,对治疗外隐斜也有帮助。
2、三棱镜底向外及同视机训练
主要增加融合性辐辏,对严重病便,收效不大。也可用铅笔做近点训练,即将笔尖由远移近到出现复视后再退回原处反复训练,以上训练如持之以恒对治疗外隐斜也有帮助。
3、配截底向内之三棱镜
戴底向内三棱镜,虽无增强肌肉的肌力,但在缓解视力疲劳方面效果显著。Parks(1975)特别赞赏此法,镜片处方以能消除症状之最小度数为限,矫正外隐斜度数的1/4~2/3,将棱镜分别置于一只眼或双眼前,棱镜底向内治疗视力疲劳,可以减轻症状,但也可能使融合性辐辏更差,症状再出现。
4、手术
以加强内直肌为主,行一眼或双眼内直肌加强术,内直肌每缩短1mm大致上矫正3~5△,波动范围约2△,手术治疗必须慎重,以看远时外隐斜度数亦大为适应证,如看远眼位正常,或有少量外隐斜,而看远外隐斜度数大,则术后可能出现以下二种情况:①术后症状虽然缓解或消失,但外隐斜和症状可复发。②术后看近症状消失,阅读可坚持,但看远出现同侧复视。Hermann(1981)对14例辐辏不足患者,进行双眼内直肌截除,术后发生看远时复视,建议用压贴三棱镜,底向外解除复视。
外隐斜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