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内性斜视(concomitant esotropia)是指无眼外肌和支配神经异常的内斜视,患者眼球运动无明显障碍、双眼分别注视的斜视度基本相等。可以大致分为调节性内斜视(通过戴镜治疗斜视可以控制)和非调节性内斜视(戴镜不能矫正)两大类。
内斜视的发病与屈光不正和调节关系密切。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
调节因素: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过多的调节负荷可导致过度的集合,可能超过眼球控制正位的能力,从而表现为内斜视,如中度远视患儿常常由于需要动用过多的调节,而导致集合过度而产生内斜视。部分患者也可由于一个单位的调节会产生过多集合,这种情况下就算是调节负荷正常,也会由于正常的调节负荷产生过度集合而导致内斜视发生。
解剖因素: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遗传因素: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内斜视,部分内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视功能发育异常因素:双眼维持正位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如果在幼儿时期出现一眼视力很差时,也会导致内斜视的发生。
除了眼位偏斜外,多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在起病初期可能会感知复视、混淆视、视物模糊等症状。另外,幼年发病的内斜视患者很多伴有斜视眼的视力发育异常(弱视)。调节性内斜视在发病早期可表现为内斜视间歇性出现:患儿在看远或注意力不集中时没有斜视,在看近或注意视物时出现内斜视。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可诊断。
共同性内斜应与眼球后退综合征、Mobius综合征、展神经麻痹来鉴别。
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水平直肌运动障碍性疾病,以眼球内转时伴有眼球后退,同时向内上或内下偏斜睑裂偏小为特征,并伴有眼部或全身其他先天发育异常的病征。又称Duane综合征。
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西医治疗
共同性内斜视治疗目的为矫正合并的弱视、消除复视等视觉干扰症状、恢复双眼正位和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屈光矫正和双眼视功能训练: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一般均需要给予屈光矫正治疗,对儿童患者应同时治疗合并的弱视。在通过合理的戴镜治疗后还有斜视者,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斜视度、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和屈光度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设计方案。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绝大多数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而通过佩戴屈光矫正眼镜能有效控制斜视,但需要强调的是患者戴镜时斜视可以控制,取下眼镜后仍可能有内斜视。大部分患儿随着远视屈光度数降低、双眼视功能发育完善,逐渐成年后能达到不戴镜也能控制内斜视的效果。治疗斜视的同时还需要同时矫正伴发的弱视。
2.高AC/A调节性内斜视(highAC/A accommodative esotropia):即一个单位的调节导致了过多的集合效应,而产生内斜视。因此治疗主要通过佩戴眼镜控制调节负荷,如佩戴双光镜或多焦眼镜同时控制看远和看近的调节。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需要同时治疗伴发的弱视。也可眼部点用抗胆碱酯酶剂,即协助去掉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焦点镜。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通过佩戴眼镜明确和矫正调节部分的斜视,剩余的不能通过戴镜矫正的斜视则可采取手术治疗矫正。需要同时治疗可能伴有的弱视。
4. 非调节性内斜视:这类内斜视与调节关系不大,佩戴屈光矫正眼镜对斜视影响小,则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一般在手术治疗前需要矫正合并的弱视。对伴有较明显远视者,斜视手术后可能需要佩戴合适的屈光矫正眼镜,对维持好的手术治疗效果有益。
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