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 externa)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常合并细菌感染。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时可无症状,其常见症状主要有外耳道不适,胀痛或奇痒、外耳道阻塞感、听觉障碍等。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作活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环境生长繁殖,当外耳道进水或积极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况下,较易受真菌感染,常见有青霉素,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时可无症状,其常见症状主要包括:
1. 外耳道不适,胀痛或奇痒。
2. 由于真菌大量繁殖,堆积形成团块可阻塞外耳道引起阻塞感。
3. 真菌团块刺激,外耳道可有少量分泌物,患者感外耳道潮湿。
4. 外耳道阻塞,鼓膜受侵,患者可有听觉障碍,耳鸣,甚至眩晕。
5. 如病变损害范围较大或较深,可有局部疼痛。
6. 有些真菌引起的改变以化脓和肉芽肿为主。严重的可致面瘫。
7. 真菌可致坏死性外耳道炎。
8. 有些真菌感染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发热。
与慢性外耳道炎鉴别,慢性外耳道炎仅有不适或痒感,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覆有脓痂但无霉苔生长,作细菌培养或显微镜检查可区别。
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真菌感染则称外耳道真菌病,性外耳道炎患者觉耳部刺痒,灼热感,在颞下颌关节运动财感到耳内疼痛,起初分泌物为稀薄的浆液性分泌物,后渐变粘税,真菌性者外耳道有青烟色,黑色或黄白色霉苔,可见菌丝,与皮肤接触处呈痂状。
外耳道真菌病西医治疗
一、清除外耳道痴皮,用70%酒精或4%硼酸酒精洗净外耳道后,再用杀真菌的药物。
二、外耳道用1%~3%水杨酸酒精涂布,或滴耳,每日2~3次,连用数日,以后每隔2周治疗数日,以防复发。
三、1%~2%麝香草酚酒精,用此药液浸湿棉条塞入外耳道内,每日1~2次。
四、也可用制霉素油膏、1%克霉唑膏、二性霉素膏及复方康钠乐霜局部涂布。
五、3%硼碘粉喷入耳道,每日或隔日1次(对碘过敏者禁用)。
六、对于细菌与真菌混合感染者,要有效地治疗,两者均应兼顾。
外耳道真菌病中医治疗
【治法】祛风胜湿,解毒止痒。
【方药】防风、僵蚕、蝉蜕、黄芩、金银花、土茯苓、苦参、薏苡仁、柴胡、川萆解、甘草。
【加减】
(1)耳道潮红 加连翘、蒲公英。
(2)耳中流出液体 加车前草、乌梅。
(3)耳痒难忍 去川萆解、苦参,加首乌、熟地。
(4)耳鸣者 加川芎、香附。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