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布鲁菌病

布鲁菌病

概述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病菌进入血循环后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后中网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循环而导致复发,发热呈波状型。

病因
细菌感染(95%)

布鲁菌自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出现,被吞噬的牛型细菌可部分被杀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杀,存活的 布鲁菌随淋巴液到达到局部淋巴结,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数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灭,或在淋巴结中生长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当病菌增殖达到相当数量后,即冲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循环,此时可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状。病菌进入血循环后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后中网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循环而导致复发,发热呈波状型(故本病又称波状热)。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样,其发病机理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

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及职业对协助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若同时有本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如波状热,睾丸炎等,则诊断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脓液等培养的阳性结果为确诊的依据。

凝集试验(或ELISA,补结试验等)宜月逐周测定,高效价或效价成倍升高者有诊断价值,慢性患者凝集试验阴性时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试验,为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确疾病是否活动,则可作2-ME试验。

诊断

诊断:

本病的急性期易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疟疾,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有类似症状,所以容易相混淆,在鉴别的时候要根据实验室化验结果分辨。布病的慢性期宜与各种骨和关节疾病,神经官能症等下鉴别。

预防

布鲁菌病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多饮水 

进易消化饮食 

保证热量 

必要时给与解热镇痛剂及镇静剂   

2.病原治疗   

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急性期及慢性复发的病人 

常用药物如下   

⑴链霉素与四环素联合:链霉素1g/日,分2次肌注。四环素2g/日,分4次口服,疗程3周。   

⑵复方新诺明与链霉素联合:前者每次2片,3次/日。后者剂量同上,疗程3周。   

3.慢性期的治疗   

宜病原治疗与特异性脱敏疗法相结合,病原治疗同上,特异性脱敏疗法有:   

⑴菌苗治疗:首次剂量为25万菌体/日,以后逐渐增加剂量,疗程结束时,菌苗可达1.5亿菌体/日,10~15日为1疗程。   

⑵水解素及溶菌素治疗:首次剂量两者为1%1ml/日,逐步增至2ml/日,疗程10~15天,也可用于急性期病人,菌苗,水解素及溶菌素注后可出现反应,主要为寒战 、发热、出汗、头痛、全身不适,个别重者还影响呼吸 血压。   

4.其它   

皮质激素对于重症者,睾丸肿痛,关节肌肉神经剧痛者及有心脑并发症者,均应采用,慢性期还可用物理疗法:如热疗、透热、水浴等。   

预后: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仅10%~15%病例的病程超过6个月。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2%~3%,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几膜炎、严重中枢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遗传关节病变、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

布鲁菌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