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

概述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原因很多,胃切除术后内容物流入肠腔等均可引起腹泻,其他如慢性胰腺炎,肠道乳糖酶缺乏,肠粘膜本身的病变,也可因吸收能力减退引起腹泻。

病因
感染(20%):

感染分为两种,医学上的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心理上的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它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在互动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消化不良(25%):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

胃酸过少或缺乏(30%):

胃酸缺乏,细菌容易在胃内繁殖,可造成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腹泻原因很多,胃切除术后内容物流入肠腔等均可引起腹泻,其他如慢性胰腺炎,肠道乳糖酶缺乏,肠粘膜本身的病变,也可因吸收能力减退引起腹泻。

 

检查

1.腹泻: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患者多有便意频繁和里急后重。

2.腹泻伴随症状:因病因不同而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肿块或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

本病需与营养吸收不良及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相鉴别。

1.营养不良: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营养状况不佳或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常见三种类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者称为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水肿的称为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2.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预防

慢性腹泻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类型腹泻采取相应治疗。   

2.对症治疗:尽量避免选择成瘾性药物;且应在明确病因后应用。止泻药:活性炭、氢氧化铝凝胶、可待因等。   

3.解痉止痛药:阿托品、山莨菪碱。

慢性腹泻中医治疗

一、寒湿困脾型

【主症】症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肠鸣时作,脘腹闷胀,食少纳差,身困肢冷,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以化湿运脾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味。

【方药】炒苍术、炒白术、陈皮、制半夏、川厚朴、炒木香、泽泻、苏梗、防风、猪苓、煨葛根、茯苓、桂枝、于姜、炒荆芥、砂仁、炙甘草。

二、肝郁脾虚型

【主症】症见大便稀溏,平素多有胸胁胀满不适,时有嗳气,纳食较少,每因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大便次数增加,舌嫩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以疏肝健脾为主,方用叫逆散合异功散加味。

【方药】醋柴胡、炒枳壳、制香附、佛手、炒当归、煨诃子、陈皮、青皮、炙甘草、白豆蔻、绿梅花、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炒鸡内金、合欢皮。

三、脾胃虚弱型

【主症】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食后腹胀,稍进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胖、苔薄,脉细弱。

【治法】以益气补中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

【方药】党参、炒白术、山药、炒白扁豆:芡实、炒薏苡仁、莲子肉、炙黄芪、红枣、炒木香、苏梗、陈皮、炙甘草、神曲、炒谷芽。

四、脾肾阳虚型

【主症】症见五更泻,肠鸣即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脘腹喜温喜按,舌胖大边有齿印、苔薄,脉沉细。

【治法】以温养脾肾为主,方用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方药】党参、炒白术、炙黄芪、IlI药、煨益智仁、乌梅、川断、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防风、炙甘草、煨诃子、炮姜、肉豆蔻、肉桂、五味子。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