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肺动静脉瘤

肺动静脉瘤

概述

肺动静脉瘤为先天性肺血管畸形,血管扩大纡曲或形成海绵状血管瘤,肺动脉血液不经过肺泡直接流入肺静脉,肺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1897年首先由Churton发现描述,称为多发性肺动脉瘤。 1939年Smith应用心血管造影证实本病,文献命名较多,如肺动静脉瘤,肺血管扩张症(haemagiectasis of the lung),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肺动脉瘤(haemonreac telangiectasia with pulmonary artery aneurysm)。另外,本病有家族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Rendu-Osler-Weber病)。

病因

类型:

这种畸形是由各种不同大小和不等数目的肺动脉和静脉直接连接,常见者动脉1支,静脉2支,二者之间不存在毛细血管床,病变血管壁肌层发育不良,缺乏弹力纤维,又因肺动脉压力促使病变血管进行性扩张,肺动静脉瘤是一种肺动静脉分支直接构通类型,表现为血管扭曲,扩张,动脉壁薄,静脉壁厚,瘤呈囊样扩大,瘤同分隔,可见血栓,病变可位于肺的任何部位,瘤壁增厚,但某区内皮层减少,变性或钙化,为导致破裂的原因,另有右肺动脉与左房直接交通,为少见特殊类型。

分布:

病变分布于一侧或二侧肺,单个或多个,大小可在1mm或累及全肺,常见右侧和二侧下叶的胸膜下区及右肺中叶,本病约6%伴有Rendu-Osler-Weber综合征(多发性动静脉瘘,支气管扩张或其他畸形,右肺下叶缺如和先天性心脏病)。

病理生理:

主要病理生理是静脉血从肺动脉分流入肺动脉,其分流量可达18~89%,以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一般无通气障碍,PCO2正常,多数病例因低氧血症而致红细胞增多症,又因肺,体循环直接交通,易致细菌感染,脑脓肿等并发症。

检查

肺动静脉瘘主要病理变化及临床特征

(1)病理改变

肺动静脉瘘主要病理变化是肺内动静脉血管之间直接连通,分隔动脉和静脉丛的血管隔发育不完全或肺末梢毛细血管神经缺陷,形成动静脉之间短路,短路血管受动脉压力负荷的作用逐渐扩张,形成囊瘘,肺动脉低氧血通过瘘道不经氧合直接回流左心进入体循环 ,有文献报道 当分流量大于25 %时患儿出现乏力 活动后气短 头晕乏氧等症状,如果分流量大及病史长者可出现紫绀,杵状指/ 趾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压积增高,Hb 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形成肺血管内小血栓脱落可产生脑血栓或脑脓肿,PAVF 破裂或栓子累及支气管壁可出现糜烂后导致咯血和血胸,本病多单发 多发者占5 %~10 % 可发生在肺组织的任何部位,但半数以上发生在右下肺叶,术中多能看到脏层胸膜包盖的囊性隆起或囊球样变化。

(2)主要临床表现

①本病多见于青年,分流量小者可无症状,仅在肺部X线检查时发现,分流量大者可出现活动后呼吸急促,紫绀,但多在儿童期出现,偶见於新生儿,多数病人从儿童期有紫绀,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并有呼吸困难。

②25%患者有惊厥,共济失调,复视等神经症状。

③35%~50%患者具有家族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状,如鼻衄,咯血,血尿,消化道出血。

④肺动静脉瘘破裂时,患者可出现胸痛并有血胸。

⑤若瘘较大,于瘘所在部位可听到收缩期或连续性杂音。

⑥ X光胸片特征性表现是在一侧或双侧肺野中见有大小不等的,一个或多个圆形影,而心影大小正常,肺部CT检查可见受累肺动静脉扩张,延长,扭曲。

⑦右心导管显示动脉血氧饱合度降低,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可显示肺动静脉瘘较正常肺静脉系统显影早,肺血管造影剂排空延迟,左房早期显影的病理改变。

诊断

诊断

对此病的诊治要重视病史及体检 患儿有无鼻衄和四肢,颜面及背部毛细血管扩张 有无脑缺血的病史,文献报道 50 %以上肺动静脉瘘病人可合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也有报导说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有家族性,本病的术前检查方法很多:心脏超声监测NaHCO3 静脉造影方法简单,诊断可靠,普通X 线胸片大多数正常,囊状PAVF 病例可发现单个或多个不透光阴影,强化CT 和MR 检查可确定病变部位,肺血管造影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能够证实动脉血运来源为肺动脉,少数也可来自体循环,弥漫性肺内动静脉瘘无典型的X线征象,临床上并不少见,肺动静脉瘘较正常肺静脉系统显影早,肺血管造影剂排空延迟,左房早期显影的病理改变。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本病可分为三型,分别是:

Ⅰ型 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为弥漫,多发性,由毛细血管末梢吻合形成,其短路分流量大。

Ⅱ型 肺动脉瘤:由较近中枢的较大血管吻合形成,因压力因素呈瘤样扩张,短路分流量更大。

Ⅲ型 肺动脉与左房交通:肺动脉显著扩大,短路分流量极大,右至左分流量可占肺血流量的80%,常伴肺叶,支气管异常。

在临床上,本病还需与以下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肺内转移瘤

肺动静脉瘘尤其是多发性的肺动静脉瘘,其胸部CT显示肺部有多处的占位病变,极易误诊为肺内转移瘤,应根据其病历还有血气分析等资料进行辨别,尤其要分清楚两者在CT上的区别。

(2)肺结核

PAVF 与其他类型肺结核的主要鉴别要点有:

(1) 肺结核多有发热,纳差,乏力,盗汗等中毒症状 而PAVF 则少见。

(2) 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血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多轻至中度升高 而PAVF 一般无明显变化。

(3) 肺结核病人PPD 试验多强阳性 而PAVF一般阴性。

(4) 肺结核病人在X 线胸片上的病灶多位于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 而PAVF 常位于两下肺叶及中叶近胸膜脏层。

(5) 肺结核病人痰检抗酸酐菌多阳性 而PAVF 病人均为阴性,另外 给予抗结核治疗后 肺结核病人的症状很快好转 复查X线胸片(或胸部CT) 亦可见病灶有吸收 但PAVF 病人的症状及肺部病灶则无明显变化。

(3)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及肺动静脉瘘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反复地咳嗽,咯血,因此临床诊断时应对两者进行鉴别,一般来说,如果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都应考虑肺动静脉瘘:

①胸片上可见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 边界清楚 可有分叶征象,有时在肿块的近心端可见两个条索状阴影与肺门相连,这就是肺动静脉瘘的流入和流出血管。

②透视下可见肺门血管搏动,作Valsalva 操作法(紧闭声门的持续而用力的呼气) 由予胸内压升高,流入胸腔的血液减少,可见圆形阴影显著缩小。

③患者可有紫绀,杵状指(趾) 及红细胞增多征,确诊可行肺动脉造影,可以看到瘘的大小,部位及血管数等特征。

预防

肺动静脉瘤西医治疗

凡有症状且病变局限的病人,均需手术治疗。即使无明显症状,但因进行性病变,可发生破裂、出血、细菌性心内膜炎、脑脓肿、栓塞等致死性并发症,因此均应手术治疗。除非极小的瘘或弥漫性累及双侧肺者不宜手术。婴幼儿症状不重者,可在儿童期手术。

本病的治疗主要有以下两种选择:

1、 栓塞治疗

是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放射学技术的进展,开创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文献报告逐渐增多。最常用的栓塞材料为不锈钢弹簧圈,其次是球囊、组织粘合剂、可吸 收明胶海绵、硅塑料小球等。因栓塞材料一旦置入血管就不能取出 故放置前应准确定位。此方法的优点是不开胸,保留更多的肺组织,缺点是栓塞需要在X 线下定位,栓塞不准确或脱落导致栓塞并发症,易导致肺炎,花费较高,治疗不彻底易复发。所以栓塞治疗是否为首选尚有争议。但对多发广泛弥漫性肺动静脉病变为手术禁忌,可考虑应用超小型不锈钢线圈,准确的置于通向瘘的肺动静脉分支内栓塞治疗。

2、手术治疗

单发肺动静脉瘘,可楔形切除病变部位,或肺叶/ 肺段切除术,原则上尽可能保留最多的正常肺组织。但仍需注意病变肺的血供,肺动静脉瘘畸形可有多种变异,在病理切片时发现畸形的血管多种变异,有的病变肺组织较小术中很难发现,术后易复发。有文献报道,手术中B 超可准确找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动静脉畸形病灶,协助定位切除病变组织 。

肺动静脉瘤中医治疗

一、在重要动脉附近穴位合谷等穴针刺时,一定要掌握解剖情况,尽量避开血管。尤其要防止动静脉同时损伤。

二、忌用粗针具,不使用缝衣针等非针灸针具。穴位注射,不要进针过深,乱提乱插,注射时应先抽回血。

三、 如发现有出血征象,应及时处理。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