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切口突出的疝。这种疝无真正的疝囊。多见于腹部纵形切口区,尤其是正中切口或腹直肌旁切口。发病率占疝的1.7%左右,很少发生在一期愈合切口。在切口发生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可达10%~30%。
腹壁切口疝病因与原手术时患有的全身和局部因素有关。切口感染是切口疝最主要的病因。感染后切口二期愈合,疤痕组织多,腹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切口部位腹壁强度明显降低。据统计,切口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是一期愈合切口的5~10倍。预防切口感染乃是降低切口疝发生率的最重要的措施。
病因与原手术时患有的全身和局部因素有关。
切口感染(30%):这是切口疝最主要的病因,感染后切口二期愈合,疤痕组织多,腹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切口部位腹壁强度明显降低,据统计,切口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是一期愈合切口的5~10倍,预防切口感染乃是降低切口疝发生率的最重要的措施。
切口类型。切口疝多见于直切口,腹壁各层肌肉(除腹直肌肌纤维为纵行走向),腱膜和筋膜的纤维以及神经均为横形走向,直切口势必切断上述各层组织,此外,缝合后的直切口始终承受着横向牵引的张力,如腹壁薄弱,腹腔内压力高,很易发生切口裂开,显然,横切口的切口疝发生率远低于直切口,腹壁各层组织的横向张力也有利于横切口的对合。
其他因素(40%):腹壁薄弱或患有使腹内压增高的慢性疾患易诱发切口疝,故多见于年老、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其他与原手术有关的因素为术中麻醉效果欠佳,腹壁强行对拢或缝合时腹壁各层组织未准确对合,缝合材料使用不当等。
患者均有近期腹部手术史,常有切口感染、裂开或急诊手术等情况;或病人全身状况较差;或有术前吸烟史和慢性疾病史等。主要表现为站立时切口处有疝块突出,咳嗽或用力时更明显,通常疝环较大,平卧后疝块即自行回纳消失,如疝块较大有较多脏器和组织突出,可有腹部隐痛,牵扯下坠等不适,由于疝环宽大,很少发生嵌顿或绞窄。体检可见腹壁可复性肿块,可扪及腹肌裂开所形成的疝环边界。
1.有腹部手术史。
2.站立时腹壁包块突出,咳嗽或用力时更明显。平卧时包块自行消失,如疝块较大有较多脏器和组织突出。
3.包块在腹壁瘢痕区,可触及皮下腹壁缺损。患者摒气可清楚地扪及疝环边缘,了解缺损的大小和边缘组织强度。
4、腹部B超或CT提示腹部内容物疝出。
腹壁切口疝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年老体弱和有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慢性疾患者,可晨手术治疗,应用弹性腹带防止疝块突出。术前须详细分析发病原因。如有关病因继续存在,术后可能再复发。此外,肥胖病人须减肥后再手术。
切口疝的手术多为单纯修补缝合,较少作疝成形术。
单纯修补缝合术 切口疝多无完整的疝囊,疝内容物常突出腹壁的缺损部位并与腹壁浅层组织、甚至与皮肤粘连。宜在原切口边缘的正常腹壁处作梭形切口,避免误伤粘连于切口下的脏器。分离粘连,回纳疝内容物,切除疝环及其周围的疤痕组织,分层缝合腹壁,不应有张力,有时也可将筋膜重叠缝合加固腹壁。 疝成形术不常用,如为巨大的切口疝,腹壁缺损过多而无法缝合时,可置入自体阔筋膜、纺绸或其他合成纤维网修复缺损。
手术禁忌证
(1)腹壁或腹腔内存在感染灶的患者。 (2)腹腔内存在恶性疾病,尚有肿瘤复发、转移 或播散征象的患者。 (3)切口疝患者患有全身基础性疾病尚未获控 制,或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腹壁切口疝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