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肛门周围癌

肛门周围癌

概述

肛门癌多发生在肛管或肛缘皮肤上,多为鳞状上皮癌,也有少数为基底细胞癌。生长在齿线的是肛管癌,生长在齿线下方是肛门周围癌或肛门缘癌,肛管癌多见于女性,肛门周围癌男性多见。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肛管及肛门周围,由肛管和肛门周围鳞状上皮发生,常因肛瘘、痔,手术瘢痕、湿疣、化脓性汗腺炎及潜毛囊肿长期慢性刺激损伤引起。治疗取决于肛门鳞状细胞癌对周围组织侵犯的程度及有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原则上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在作肛门手术治疗时应切除肿大转移的淋巴结。整个手术过程用激光刀切开,按外科操作程序进行。深部肿大淋巴结、方向正确、可直接将激光引入深部作中心高温疗法,注意勿伤及周边大血管及神经干。

病因

发病病因:

本病发生原因尚不清楚,文献介绍与下列因素有关:慢性炎症,如肛瘘,肛裂,化脓性汗腺炎,肛门尖锐湿疣,肛门白斑,骶尾部畸胎瘤等,均可视为癌前期病变,由于慢性长期刺激,引起细胞退行性变化,失去正常再分化能力,以致癌变。

肛瘘(30%):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大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脓肿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畅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围有许多瘢痕组织,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

肛裂(30%):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于肛管纵轴平行,长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痛。多见于青、中年人,绝大多数肛裂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也可在前正中线上,侧方出现肛裂极少。若侧方出现肛裂应想到肠道炎性疾病(如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及Crohn病等)或肿瘤的可能。

肛门尖锐湿疣(15%):

肛门尖锐湿疣引是一种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发生于肛门及肛周皮肤粘膜交界处的疣状赘生物,属性传播疾病,常因接触带病毒的物器或性接触感染所至。

检查

肛门鳞状细胞癌常有肛门部位不适和瘙痒,肛门边缘有小型肿块,生长缓慢,疼痛极轻微,当侵犯到肛管或者括约肌时则有疼痛,病程长后形成溃疡,局部则有触痛,其分泌物稀淡,常混有血丝,溃疡底部有灰白色坏死组织,周边外翻及颗粒状结节,很容易结痂出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腹股沟淋巴结是转移的好发部位,也可向盆腔淋巴结转移,在诊断中早期局限的病变应与乳头状瘤,湿疣,血栓外痔,肛裂及肉芽肿性溃疡区别诊断。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在诊断中早期局限的病变应与乳头状瘤、湿疣、血栓外痔、肛裂及肉芽肿性溃疡区别诊断:

乳沟状瘤:肿瘤可带蒂呈葡萄状或者菜花状。如肿瘤较大,因反复摩擦,表面可溃破、出血和感染。病变生长缓慢,可无症状,通过病理检查可以鉴别。

湿疣:患者多有不洁性生活史或配偶感染史,醋酸白试验阳性,活体检测可见类似糜烂图样,中间鲜红至褐色,四周色泽逐渐减淡。

血栓外痔:多在排便或剧烈活动后,肛门突出肿块,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肿块呈暗紫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稍硬,触痛明显。肿块过大,可致肛门皮肤缺血性坏死,也可溃破,自行排出,伤口自愈或形成肛瘘。

预防

肛门周围癌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按肿瘤部位、括约肌有无侵犯及腹股沟有无淋巴结转移而定。

2、局部切除:齿线下肛周癌,未超过肛周1/3,又未侵犯括约肌,多可行广泛性局部切除。如肿瘤直径小于2cm,活动度好,低度恶化者,因肛周癌很少向直肠旁及肠系膜下血管旁淋巴结转移,至少要环形切除肿瘤边缘外2.5cm皮肤,必要时切除一部分肌肉,皮肤不能缝合应行植皮术,预后多较好,多能生存5 年以上。局部切除术时用高频电刀,可获得一个无肿瘤细胞的边缘。   

3、放射疗法: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及癌肿的局部情况,可使用X线体外放疗、镭放疗、60钴放疗、电子加速器放疗。亦可配合手术,术前应用放疗可提高切除率,术后应用放疗可减少复发。   

4、化学疗法:争光霉素对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均有疗效。争光霉素15~30mg,溶于生理盐水,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日1次或隔日1次,总量300~450ml为一疗程。

预后

肛周癌分化较好,角化多,恶性低,转移少见,手术后预后良好。

肛门周围癌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