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

概述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又称Sever病或Haglund病,由Haglund于1907年首先描述,Sever则于1912年提出本病为跟骨骨骺的缺血性坏死,本病好发于爱好运动的8~14岁少年,女多于男,大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

病因

由于在负重时跟腱急性或慢性牵拉跟骨骨突所致。跟骨骨突是跟骨的第2骨化中心,属牵拉骨骺,有强有力的跟腱附着,在7~10岁时出现,为1个或几个骨化中心,以后形成一个半月骨化中心,在15~18岁时与跟骨融合,直接发病原因是,在负重时跟腱急性或慢性牵拉跟骨骨突,或较硬的皮鞋后帮过度摩擦足跟,跟骨结节可有很多解剖变异,正常密度就可大于跟骨本身,故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它是正常骨骺的变异。

检查

主要为足跟后部疼痛,肿胀和有压痛,患儿用足尖行走或呈轻度跛行,奔跑,跳跃,行走过久或牵拉跟腱附着处过久,可使疼痛加剧,患儿因此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检查发现跟骨后下方两侧压痛和轻度肿胀。

 

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可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

一、足跟骨质增生足跟骨质增生俗称为跟骨刺。它骨质增生症的一种,其症状是足跟压痛,脚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轻,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时轻时重,走路时脚跟不敢用,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跟骨部位长骨刺,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很多组织会发生退变,尤其是足跟部位承受很大的压力,且承受压力持续时间也较长,加上行走过程中少不了足跟部位的摩擦和冲击,所以足部相关组织很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诱发足部骨刺(骨质增生)的出现。

二、 跟下脂肪垫炎

本病为后跟痛 与走路多 负重 体质下降 近期体重明显增加 鞋底薄有关.压痛点在足跟正中点靠后一些 特点是坐一会突然站起时或睡醒觉后起床时着地疼痛明显 活动一会儿会明显减轻.原因是炎症刺激的疼痛随着足跟与地面的挤压使血流增快 炎性物质被部分带走 疼痛缓解.休息时炎性物质又在产生及积存在此.故再次着地还会疼痛.部位在跟下脂肪垫 性质为无菌性炎症。

预防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西医治疗

病变轻时可让患儿少走路,少站立,避免剧烈运动。为了减轻并放松跟腱的张力和压力以及跟骨的拉力,抬高鞋跟1~2cm或更换松软的皮鞋,症状可自行消失。如果局部肿痛较重,并伴有滑囊炎,可局部注射醋酸曲安奈德(确炎舒松)以缓解症状。对少数患者可用石膏固定足于下垂位4~6周,拆除石膏后可配合理疗和热敷。   。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