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小汗腺腺瘤(papillary eccrine adenoma)1977年由Rolon和Helwig首先报告。
(一)发病原因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包括遗传、自然老化、女性荷尔蒙、个人体质等都有影响。
1.与遗传有关:本病是一种痣样肿瘤,有时有家族史。
2.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二)发病机制
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在真皮上部和中部可见许多囊状导管和一些实性表皮细胞索,包埋于纤维基质中。囊状导管壁常衬以两层细胞,大都扁平。内层细胞偶呈空泡状。一些导管的外壁细胞向外凸出弯曲,形如逗号或蝌蚪样。在连续切片中,可见这些囊性导管与表皮内导管的扩张囊相连,但不与下方的大汗腺分泌段相连。
其特点为主要位于四肢的真皮结节,发生于黑人,易复发。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睑黄瘤:常见于上睑近内眦处,为黄色丘疹或斑块,常对称分布。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
2.扁平疣:主要见于青少年,多发生在面部,但下睑非好发部位,除面部外,也可见于手背,为表面光滑,质硬,粉红、淡黄、浅褐或正常肤色的芝麻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散在或成群分布。一般无症状,偶有疼痛感。可自行消失,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3.疣状痣: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为淡黄色或棕黑色疣状丘疹,表面角化过度,粗糙,多呈线状分布。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疣细胞。
4.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多发于头皮,皮损为单个乳头瘤状结节、斑块,表面有渗出、结痂。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并不规则地向真皮内陷形成乳头状囊腔。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西医治疗
(一)治疗
本病属于肿瘤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手术彻底切除后一般具有一定的复发几率,具体的复发的可能性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关。故应尽量扩大切除病变范围。对于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二)预后
本病属于肿瘤性疾病,有明显的复发倾向。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