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述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其中病毒感染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其特点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他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病因
病毒(40%):

在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病毒感染是一个主要的发病原因,病毒感染可以直接损害巨核细胞,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明显下降,肝炎病毒尚可直接入侵早期多能干细胞而引起损害,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小儿注射麻疹疫苗后,骨髓巨核细胞常明显下降,注射3天后可见骨髓巨核细胞变性,呈空泡状改变,血小板减少,这些变化可持续2周,体外实验研究证明,病毒可以在巨核细胞内快速复制,支持巨核细胞受病毒侵害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观点。

此外,病毒相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也是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之一。

细菌 (35%):

许多细菌感染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严重细菌感染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之一,此外,细菌入侵骨髓,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毒性作用也是细菌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

发病机制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随病原体和感染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致病的可能机制有:

①巨核细胞直接受损,产生血小板减少;

②病原体直接破坏或消耗血小板,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③免疫介导血小板破坏。

 

检查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症状一般较轻,有时没有出血症状,但是,也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导致血小板明显下降,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血小板减少即可诊断。

预防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西医治疗  

1.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会给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发生慢下隐患,如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或在治疗后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还会使疾病症状加重或复发,对患者健康不利。因此,患者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要注意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发病较急,症状也较为严重,对患者的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避免疾病危害的发生,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式中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自身充足的失眠,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避免身体创伤的发生。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后,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异常瘙痒的症状,令患者痛苦难忍。此时患者尽量不要对患处进行抓挠,以免造成感染的发生使疾病症状加重,同时要做好患病部位的日常清洁工作,禁食辛辣等过于刺激性的食物。

预后

感染控制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   

1、血热妄行症状:皮肤出现紫色瘀点或瘀斑,或伴有便血、尿血或发热,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多见于本病早期或急性型。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合+灰散加减   

2、阴虚火旺症状:紫癜较多,时发时止,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   

治疗方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为主   

3、气不摄血症状:久病不愈,反复出现紫癜,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缺乏。舌质淡胖,脉细弱。多见于本病慢性型。   

治疗方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4、淤血阻络症状:毛发枯萎无泽,目之白睛布满血丝,下眼睑青紫,舌质暗,脉细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中药材查询 Breakline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西医治疗方法。   

一般在感染控制后约1个月,血小板数目可以恢复正常,但是,若为骨髓再生低下或障碍,则可伴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可持续减少。   

治疗措施主要是针对病因、积极控制感染,在血小板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可输注血小板悬液。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改善出血症状,但是,必须注意禁忌证,如感染未得到控制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