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概述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KC)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眼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症状重、双眼发病,主要症状有充血、疼痛、畏光,伴有水样分泌物。结膜充血、水肿、有较多滤泡,角膜上皮细胞下点状浸润。本病的致病病原体是腺病毒,以腺病毒Ⅷ型最常见,常造成暴发流行。潜伏期5~7天,--。常双眼发病,开始为单眼,2~7天后另眼受累,患者有异物感、烧灼感、怕光、流泪及轻度视力障碍。

病因

1.发病原因:

(1)腺病毒(adenovirus,Ad):是一群十分广泛的DNA病毒,主要在细胞核内繁殖,除了感染结膜,角膜上皮及咽,淋巴组织外,还能在肠道繁殖,迄今总共发现57个血清型,其中感染人的有21个血清型,其中EKC是由Ad-,8,19,29,37型引起;咽-结膜热是由Ad3,4,7型引起;一般滤泡性结膜炎是由Ad1~11,14~17,19,20型引起。

(2)EKC,PCF结膜炎和表层点状角膜炎是Ad感染的直接结果;上皮下浸润则为免疫反应所引起。

2.发病机制:病毒侵入细胞内,在细胞核内繁殖,其复制和扩散可直接引起感染细胞损伤,该过程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介导,病理改变出现黏膜出血、水肿,渗出及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胞质及胞核内可见包涵体。

检查

1.EKC:潜伏期5~12天,多为8天,常双眼发病,开始为单眼,2~7天后另眼受累,患者有异物感、烧灼感、怕光、流泪及轻度视力障碍。

(1)全身表现:有发热、咽痛、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种情况多见于儿童,成年人则较少有全身症状,多见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2)结膜病变:有大量滤泡形成,以上、下穹窿部最多,结膜充血,水肿明显,下睑结膜有假膜形成,水样分泌物,上睑结膜有点状出血,有时睑结膜可出现扁平瘢痕或睑球粘连。

(3)角膜病变:①周边部表层点状角膜炎:结膜炎发病后数天,部分患者角膜缘出现局限性充血,相应角膜周边部出现散在表层点状角膜炎。②中央部表层点状角膜炎:发病2周左右,角膜中央部出现局部上皮浸润,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检查,点状病变微隆起于角膜表面,数量多少不等,有的呈散在分布,有的呈簇状排列,角膜知觉减退。③上皮下浸润(subepithelial infiltration):发病3-4周后,上皮下浸润加剧,结膜炎及表层点状角膜炎的体征逐渐消失;另一种角膜病变上皮下浸润同时或相继出现,位于前弹力层和基质浅层之间的灰白色圆形或半圆形浸润病灶,直径为0.2~0.5mm(很少超过1mm以上),数目不等,可数个到百余个,荧光素染色阴性,无新生血管生长,常历经数月,数年才可吸收,不形成溃疡,若发生于瞳孔区,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损害。④多发性角膜上皮糜烂:部分患者在2~3周结膜炎症消退后发生弥漫性上皮糜烂或丝状角膜病变,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EKC的泪液分泌减少有关。此外,Ad8,19型尚可引起轻度的前部葡萄膜炎。

2.PCF:潜伏期5~6天,常为双眼发病,可先后或同时发病,典型的表现为结膜炎、发热、咽炎三联征。

(1)结膜、角膜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是最突出的也是病程最长的临床表现,可见眼睑及结膜水肿,滤泡形成,下睑结膜较上睑结膜多,部分患儿角膜可出现细点状上皮浸润,卷丝,一般随结膜炎好转而痊愈,不留痕迹,也不发生上皮下浸润。

(2)发热:一般表现为骤起性高热,持续4~7天,发热程度与年龄有关,儿童体温升高较明显,常伴有畏寒、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3)咽炎:表现为咽痛及咽部充血,出现率不如结膜炎和发热高。

诊断

本病在流行期间不难诊断,该期内凡发现有球结膜充血及上眼睑肿胀的患者,都应首先考虑本病,典型特征为急性泡性结膜炎和炎症晚期出现的角膜上皮下浸润,其最终诊断还取决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的结果。

在流行初期或散发病例,容易和其他急性结膜炎相混淆。应与流行性出血热结膜炎、慢性疱性结膜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预防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在其病程过程中,随着免疫机制的建立,很快即可自愈。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减轻症状,防止角膜并发病的发生。

1.抗病毒药物

目前对腺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常用的药物有:   

(1)吗啉双呱(ABOB):采用10%~15%溶液及眼膏4~10次/d滴眼。必要时配合口服治疗。成人1.2~1.5g/d,小儿0.8g/d,分3次口服。ABOB一般无特殊副作用,高浓度溶液滴眼使用次数过多时,可发生多发性上皮糜烂。   

(2)碘苷(IDU):0.1%IDU溶液或0.25%眼膏,4~8次/d点眼。   

(3)1.25%聚维酮(PVP)溶液或0.5%眼膏,4~8次/d点眼。   

以上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既不能缩短结膜炎的病程,也不能减少或防止上皮下浸润的发生。   

2.抗生素药物

局部滴抗生素眼液对本病无治疗效果,主要是预防混合细菌感染,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溶液或眼膏,应尽量不用混悬液,以减少局部刺激。   

3.血管收缩药物

充血较重时可采用0.1%肾上腺素(epinephrine)用生理盐水稀释20倍滴眼,可使眼部充血减轻,症状好转。一般不宜使用过久,以3~5次/d滴眼,持续1周为度。   

4.糖皮质激素   

(1)结膜炎:在结膜炎期,如病人有严重的结膜反应并伴有假膜形成,或有早期睑球粘连,局部应用可减轻症状,同时可预防或减轻角膜病变的发生。常用的药物有0.1%氟米龙(FML)和0.02%地塞米松溶液,4~6次/d滴眼,晚上用可的松眼膏1次,一般以持续使用2周为度。   

(2)角膜炎:2周后当结膜炎症消退,而未出现角膜炎者应立即停止使用。若上皮下浸润时应再继续使用,病情较轻者(10余个浸润灶)可采用0.05%氟米龙或0.02%地塞米松4~6次/d滴眼;较重者(10个浸润灶以上)可用0.1%氟米龙或0.05%~0.1%地塞米松6~8次/d滴眼,必要时联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每天或隔天1次;待浸润灶迅速减少或明显好转,再逐渐减少滴眼次数或降低滴眼溶液的浓度进行维持治疗,切勿立即停药、以防复发。对于位于瞳孔区或对视力影响不大的上皮下浸润,最好不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治疗。   

5.其他药物

为了保护角膜,减轻混浊和并发症,可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谷胱甘肽或1%硫酸软骨素钠滴眼;口服维生素B2、B6、吲哚美辛或保泰松等。上皮糜烂较广泛者,尽可能采用刺激症状较轻的眼药水和眼膏点眼。若能采用生长因子(EGF、bFGF)或自家血清滴眼,会取得更好效果。  

6.局部冷敷及使用血管收缩剂可减轻症状 

(二)预后   

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中医治疗

(1)疠气犯目

主症:目痒碜痛,羞明流泪,胞睑微肿,白睛红赤浮肿,黑睛星翳,兼见头痛发热,鼻塞流涕,舌红,苔薄白,脉浮数。眼局部症状已如上述,但不严重,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治法:治宜疏风清热,退翳明目。

方药:方用菊花决明散加减。决明子、石决明、木贼、羌活、防风、菊花、蔓荆子、川芎、生石膏、黄芩、炙甘草。水煎服。

(2)肝肺火炽

主症:患眼碜涩赤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黑睛星翳簇生,白睛混赤,-兼有口苦咽干,-,或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

治法:治宜清肝泻肺,退翳明目。

方药:方用修肝散加减。防风、羌活、薄荷、麻黄、菊花、栀子、连翘、大黄、赤芍、当归、苍术、木贼、甘草

(3)阴虚邪留证

(4)主症:目珠干涩,白睛红赤渐退,但黑睛星翳未尽,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却邪,退翳明目

方药:滋阴褪翳汤加减 知母,生地黄,麦冬,玄参,蒺藜,菊花,木贼,菟丝子,蝉蜕,青葙子,甘草。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