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概述

高温可直接导致血循环中红细胞损伤。高温引起溶血性贫血以烧伤为最多见。面积达15%以上的Ⅱ、Ⅲ度烧伤即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可表现为腰痛、棕褐色尿、皮肤黄疸等,急性溶血及脱水电解质紊乱,急性溶血后贫血可持续数周等症状。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高温可直接导致血循环中红细胞损伤。

(二)发病机制

大面积的Ⅱ度或Ⅲ度烧伤后24~48h内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烧伤面积有关,严重烧伤后贫血 因素是多方面的 与红细胞膜组分,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温度超过49℃时红细胞膜收缩蛋白会变性,使膜弹性及变形性减低,因而红细胞易于破坏,但在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温度达46℃时即可发生上述变化,烧伤患者血浆脂质的变化也可能与溶血有关,据文献报道,烧伤休克期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增加,红细胞膜乙醇胺磷脂(PE)含量明显降低,PE在膜脂与膜骨架的连接中有重要作用,PE含量降低是引起红细胞易于破坏的因素之一,严重烧伤后大量产生自由基,红细胞虽自身具有抗活性氧保护体系,但当抗氧化能力不足以对抗自由基时,可造成膜脂质过氧化,使红细胞膜变硬而易于溶破,另外 在高温下,红细胞膜的钙泵(Ca2 ,Mg2 -ATP酶)功能不良,使细胞内钙浓度增高,过多的Ca2 与骨架蛋白结合,使膜变硬或变脆而易被破坏,烧伤后红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至于急性溶血后较长期的贫血,有人认为可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介导的慢性病性贫血。

检查

可表现为腰痛,棕褐色尿,皮肤黄疸等,急性溶血及脱水电解质紊乱,急性溶血后贫血可持续数周等症状。

 

诊断

①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如失血性、缺铁性或巨幼细胞贫血的恢复早期;

②非胆红素尿性黄疸:如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等);

③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伴轻度网织红细胞增多:如骨髓转移瘤等。以上情况虽类似溶血性贫血,但本质不是溶血,缺乏实验室诊断溶血的三方面的证据,故容易鉴别。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时兼有贫血及非胆红素尿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的血管外溶血,应予注意。

预防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烧伤后早期的处理措施包括扩容、纠正水盐酸碱失衡,与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处理原则一致。溶血性贫血较严重者可给予输血。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1.湿热内蕴   

尿呈茶色或酱油色,目黄,身黄,倦怠乏力,纳少,口干口苦粘腻饮水少,或午后发热,大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敷.见于急性发作期。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茵陈五苓散加减:绵茵陈,茯苓,猪苓,白术,山栀仁,白花蛇草,粉甘草,田基黄,板蓝根。

2.气血两亏   

尿偶呈酱色或见目黄身黄,头晕心悸,神疲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乏力,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八珍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绵茵陈,炙黄芪,女贞子,旱莲草,阿胶(另烊服)。   

3.脾肾两虚   

夜尿频,或呈茶色,腰膝酸软无力,面色无华,倦怠、畏冷,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健脾补肾。   

[方药] 十四味建中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当归,黄芪,补骨脂,附子,肉苁蓉,仙灵脾,山萸肉,茵陈。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