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概述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是鼻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常为急性鼻窦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而形成。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可以某一鼻窦单发,但常为多发性。凡一侧或两侧鼻窦均患炎症者,称全鼻窦炎。治疗本病应重视变态反应性病因处理,去除感染病源;改善通气引流,维护生理功能及适当施行手术。

多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故其病因和致病菌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者相似。此外,特应性体质与本病关系甚为密切。本病亦可慢性起病(如牙源性上颌窦炎)。

病因
急性鼻窦炎(35%)

多因对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对其未予彻底治疗以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之转为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此为本病之首要病因。

鼻腔阻塞(25%)

是本病的重要病因。鼻腔内的阻塞性疾病,如鼻息肉、鼻甲肥大、鼻腔结石、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鼻腔填塞等阻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或是异物入侵阻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均可引发该病。

牙源性感染(10%)

因上列磨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部毗邻,若牙疾未获根治,易成为牙源性慢性上颌窦炎,病灶迁延可导致该病。

鼻窦解剖因素(10%)

由于各个鼻窦特殊的或异常的解剖构造,不利于通气引流,亦为不可忽略的自身因素。

其他因素(10%)

包括各种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疲劳过度而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低下。同时,还有各种变应性因素及支气管扩张所诱发的病因。

检查

临床表现:

1、脓涕多:鼻涕多为脓性或粘脓性,黄色或黄绿色,量多少不定,多流向咽喉部,单侧有臭味者,多见于牙源性上颌窦炎。

2、鼻塞:轻重不等,多因鼻粘膜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多所致,鼻塞常可致暂时性嗅觉障碍。

3、头痛: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一般地明显局部疼痛或头痛,如有头痛,常表现为钝痛或头部沉重感,白天重,夜间轻,前组鼻窦炎多表现前额部和鼻根部胀痛或闷痛,后组鼻窦炎的头痛在头顶部,颞部或后枕部,患牙源性上颌窦炎时,常伴有同侧上列牙痛。

4、其他:由于脓涕流入咽部和长期用口呼吸,常伴有慢性咽炎症状,如痰多,异物感或咽干痛等,若影响咽鼓管,也可有耳鸣,耳聋等症状。

诊断

(1)与慢性鼻炎鉴别:慢性鼻炎流鼻涕不呈绿脓性,亦无臭味,故观察鼻涕的性质是鉴别关键;拍摄X光片检查鉴别可准确无误,慢性鼻炎病变局限于鼻腔,而慢性鼻窦炎则鼻窦内可见有炎性病变。

(2)与神经性头痛鉴别:有些患神经性头痛的病人可长年头痛,反复发作,往往误认为有鼻窦炎,但这种病人基本没有鼻部症状,故从表现及拍X光片即可加以鉴别。

预防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西医治疗

原则为通畅鼻窦引流,去除病因。

(一)滴鼻药:血管收缩剂能收缩鼻腔肿胀的粘膜,以利引流。常用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

(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puncture and irrigation of maxillary sinus):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每周1-2次,若连续多次穿刺冲洗无效;或冲出恶臭、多量溶水性脓,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鼻窦置换法(displacement method of nasal sinuses):适用于慢性筛窦炎、额窦炎、蝶窦炎、全鼻窦炎及儿童。  

(四)理疗: 一般用超短波透热疗法,以辅助治疗。

(五)中医中药:以芳香通窍、清热解毒、祛湿排脓为治则,常用苍耳子散加味。

(六)手术治疗:

1、除病因的手术:矫治妨碍鼻窦引流的疾病,治疗邻近病灶。若有高位鼻中隔偏曲者,可行鼻中隔矫正术;对肥大或息肉样变的中鼻甲,可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若有鼻息肉则行鼻息肉摘除术。

2、上颌窦手术:较常施行的有上颌窦根治术和上颌窦鼻内开窗术两种。

(1)上颌窦开窗术(antrostomy):适用于窦腔内病变不重、不宜作上颌根治术者。

(2)上颌窦根治术(radical maxillary sinusotomy Caldwell-luc operation):适用于经保守治疗及多次穿刺冲洗治疗无效者、上颌窦异物、囊肿及其它良性肿瘤、疑上颌窦恶性肿瘤需探查者。

3、筛窦切开术(ethmoidotomy):较常施行的有鼻内、鼻外和经上颌窦三种筛窦手术,根据病变程度和范围不同而选用,目的是将积脓的筛窦刮开、清理息肉等病变组织,并向鼻腔建立引流。应注意切勿损伤筛窦顶壁、纸样板或视神经等,以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4、额窦切开术(frontal sinusotomy):有鼻内和鼻外两种方法。

5、蝶窦切开术(sphenoidotomy):不常施行,必要时常与筛窦手术同时进行,主要行蝶窦口扩大术,以去除病变并畅通引流。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中医治疗

1.肺经风热

治法:疏风通窍,清热解毒。

方药: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苍耳子,辛夷,白芷,黄芩,葛根,连翘,金银花,甘草。如巅顶痛加藁本、蔓荆子;前额眉棱骨及颞部痛为主者加川芎并重用白芷;流浊涕多者用马勃、鱼腥草、瓜蒌仁等;鼻塞重者加薄荷、白芷等芳香开窍之品。

2.胆腑郁热

治法:清泄肝胆,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黄芩,柴胡,山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苍耳子,石菖蒲,丹皮。若涕难擤出者,加皂角刺;若火热盛,头痛剧烈,烦躁易怒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3.脾胃湿热

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方药: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加减。黄芩,滑石,木通,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蔻仁,苍耳子,白芷,石菖蒲。若脾气虚弱,可采用参苓白术散合苍耳子散。

4.肺虚邪滞

治法:温补肺脏,祛风散寒。

方药: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加味。人参(或党参),荆芥,细辛,诃子,桔梗,鱼脑石,辛夷,苍耳子,白芷,石菖浦,亦可加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如有心肾不足表现,可加熟地、当归、枸杞子等。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