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皮肤脑膜瘤

皮肤脑膜瘤

概述

皮肤脑膜瘤(cutaneous meningioma)亦称沙样脑膜瘤(psammoma),原发性皮肤脑膜瘤亦称残留性脑膜膨出(rudimentary meningocele)。本病为发育性缺陷,发生于头部,额部,偶见于外听道,由于在头颅骨外出现脑膜细胞所致,皮肤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可不出现症状。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目前多数认为在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的刺激因素作用,正常组织或胚胎残留组织发生癌变,出现无限制的增殖。

物理因素(27%):

资料表明放射线可诱发皮肤,唇,舌,食管的癌肿,脑瘤放射治疗数年后,在照射区发生其他性质的肿瘤,动物试验发现放射线可使组织间变(癌变),其机制是放射线使颅内纤维母细胞或脑膜内皮细胞的癌基因突变,而引起细胞的癌变。

化学因素(25%):

动物实验证实多种化学物可诱脑肿瘤(各种胶质瘤,脑膜瘤,肉瘤,上皮癌,垂体腺瘤等),常见的有蒽类化合物,如甲基胆蒽,二苯蒽,苯并比等,N-亚硝酸类化合物,如亚硝基哌啶,二亚硝基哌嗪,甲基亚硝脲等。

生物学因素(23%):

实验证实病毒(如:腺病毒,猴空泡病毒(SV40 ),肉瘤病毒等)可诱发起禽类及脊椎动物的颅内肿瘤,病毒插入细胞的染色体上,改变了染色体基因的特性,使细胞原有增殖的特性发生改变。

先天性及遗传因素(12%):

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或组织可停止生长而残留脑内,具有分化的潜力,可发展为脑瘤,常见的有颅咽管瘤,脊索瘤,畸胎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等,这些先天性残留的胚胎细胞经病毒,放射线,致癌化学物质的作用,出现突变,向癌的发生方向发展。

(二)发病机制

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检查

原发性皮肤脑膜瘤罕见,临床表现多不一致,均发生于头皮或脊柱旁区域,可呈小而硬的纤维性钙化结节,发生于头部,额部,偶见于外听道,常见于生后1年内,或见脊柱旁及背部肾区有肿块伴脊柱侧凸,也可见额部发际后出现隆起肿块,无压痛或自觉痛。

诊断

原发性皮肤脑膜瘤罕见,呈小而硬的纤维性钙化结节,多发生于头部皮肤,偶见于外听道,常于出生后数年出现,亦可见于成人。皮肤脑膜瘤多继发于颅内脑膜瘤。由于肿瘤侵蚀颅骨,或经颅骨缺陷而扩展至皮下,临床上表现为粘连于皮肤的坚实性皮下结节。

预防

皮肤脑膜瘤西医治疗

对于有症状的脑膜瘤患者宜选择外科治疗,偶然发现的或仅表现为癫痫发作且易控制的脑膜瘤可定期行MRI复查随访,因为脑膜瘤生长缓慢,一些可被“燃尽”及停止生长。

1.外科常易出血,术前栓塞及自体血储备有利于手术。手术切除脑膜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脑膜瘤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但并不能排除复发的可能性。

2. 手术原则

1) 体位

根据肿瘤的部位,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都是常使用的体位。

2) 切口

影像学的进展和导航技术的出现,使肿瘤的定位十分精确,切口设计的关键是将肿瘤恰位于骨窗的中心。

3) 手术显微镜的应用

手术显微镜下分离肿瘤,使操作更细致,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及重要的神经血管。

4) 对富于血运的肿瘤,术前可栓塞供应动脉或术中结扎供应肿瘤的血管。

5) 对受肿瘤侵蚀的硬脑膜、颅骨应一并切除,以防术后复发。经造影并在术中证实已闭塞的静脉窦也可以切除。以筋膜或人工硬脑膜、颅骨修补硬脑膜和颅骨。

6) 术后处理

控制颅内压,抗炎、抗癫痫治疗,注意预防脑脊液漏。

皮肤脑膜瘤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