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概述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RT)的发生率仅次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约占全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30%。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伴AVRT的发病率尚不明确,根据对90例婴幼儿预激综合征患者的追踪,到30岁左右时合并AVRT者约为50%,隐匿性旁路参与的AVRT患者从儿童到老年人均有发生,年轻者更多一些,年轻患者常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年长患者可伴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大部分预激综合征伴发AVRT患者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小部分患者可伴有肥厚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二)发病机制

1.前传型 AVRT 又称顺向性,顺传型(orthodromic form)心动过速的激动沿房室结前传至心室,再由房室旁路逆传至心房形成前传型 AVRT(又称OAVRT), 引起前传型AVRT的房室旁路束有以下两种:

(1)隐匿性房室旁路束:其之所以隐匿可能是由于前传单向阻滞及解剖结构上的异常,表现为仅有室房逆传能力,此称“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心电图表现无预激波,QRS波正常,当一个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至临界值时,可能落入旁路的有效不应期,则激动沿房室结前向传导激动心室,然后经已脱离不应期的旁路逆传返回心房并激动心房,再由房室结前传至心室,从房室旁路逆传至心房,如此反复折返则形成前传型AVRT。

(2)显性旁路束:旁路均具有传导的双向性,在窦性心律时,窦性激动沿房室旁路下传至心室,可出现典型的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图形,如果当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下传时,遇到房室旁路处于有效不应期,激动只能沿房室结下传心室,再经房室旁路逆传入心房,再循房室结下传,如此反复折返则形成前传型AVRT。

窦性心律时,当旁路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相差较大时,由于“回搏带”(echo zone)宽,适时的期前收缩或回搏易引起旁路的逆向室房传导,从而产生前传型AVRT,适时的期前收缩可由心室,心房或交接区期前收缩所引起,但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

2.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ntidromic A-V reentrant tachycardia AAVRT) 简称逆传折返性心动过速,又称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AVRT的发生机制为:隐匿性旁路不能参与形成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因为隐匿性旁路不能前传,系单向阻滞,而只有显性旁路才能参与形成AAVRT,心房冲动从房室旁路下传心室(旁路为前传支)使心室激动首先除极,故心动过速时QRS波宽大畸形,常呈完全性预激,心室的冲动从希-浦系统,房室结逆传回心房,所以逆传P′波的顺序是房室交接区领先,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可诱发AAVRT,心房,心室期前刺激也能诱发AAVRT。

3.多条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 多条房室旁路(MAAP)是指房室间有两条或更多条的附加肌束旁路连接,可构成心脏内大折返环,其中一条旁路做房室前向传导,另一条旁路做房室逆向传导,多条房室旁路包括旁路与旁路之间的折返,Kent束与Mahaim束之间的折返,以前者多见。

(1)旁路与旁路之间的折返:当心脏存在多条旁路时,左,右心脏均可存在,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回搏沿右侧旁路作为房室顺向传导,引起心室激动,此时如恰遇左侧旁路相对不应期,心室激动则沿左侧旁路逆向返回心房,再从心房沿右侧旁路顺传心室,心室激动又沿左侧旁路逆传心房,这样周而复始形成房室间多条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

多条房室旁路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电生理检查非常重要,首先能检查出复合旁路的存在,经右心房程控扫描和希氏束调搏可除外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和Mahaim型预激的结室传导,其次可进行不同频率,部位的刺激,以明确旁路的部位与不应期,为多条房室旁路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2)Kent束与Mahmim束间的折返: Kent束与Mahaim束并存时可发生两者之间的折返,可表现为:Kent束做顺向房室传导,Mahaim束做逆向室房传导;Kent束做逆向传导,而Mahaim束做顺向房室传导,在心电图上均表现与AAVRT相同的特点:宽QRS波心动过速,节律规则,R-R间期相等,QRS波起始部分有δ波,电生理检查,如Kent束做顺向房室传导,Mahaim束做逆向室房传导时,希氏束电图可描记到Ae-Ve-Ae-Ve的激动顺序,VA间无H波,此因激动沿Mahaim束逆向传导时,心室激动波V可以绕过希氏束返回心房,行希氏束起搏时出现δ波,可证明Mahaim束的存在,房室结与心室肌之间的Mahaim束做结室折返时,希氏束电图只能描记到Ve-Ve-Ve,无He,但A波与Ve呈分离现象。

(3)Mahaim束的结束或结室旁路与房束旁路间的折返:这一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解剖学基础尚不完全清楚,且仍有争议,一是Mahaim束的结束或结室束,另一是房束旁束,Mahaim束的结束或结室束位于右后间隔,而房束旁路位于右前房室沟,它们从房室结或心房搭到右束支(个别报道搭到左束支),平时心电图多为正常或呈现不同程度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时表现为:

①房室传导时间逐渐延长;

②绝大多数为LBBB型QRS波,Mahaim束的结束或结室束的房室传导通过房室结,程序调搏时AH逐渐延长;房束旁路本身可能具有递增性能,心房下部刺激使完全预激,可见右束支电位先于HB出现,Mahaim束的结束或结室旁路逆传功能差,心房不是折返途径,所以心动过速时常呈房室分离,而房束旁路心动过速必有心房参与。

检查

1.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特点 AVRT发病较早,发作时可有心悸,心前区不适或心绞痛,眩晕,严重时可有血压降低,休克及心功能不全,AVRT发作时心率可稍快于AVNRT,但以同一范围者居多,心律绝对规则,心音强弱均等,心动过速时由于心房扩张及抗利尿钠排泄因子分泌增多,在心动过速终止后可出现多尿,临床症状与心动过速的快慢及是否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此外,还与反复发作的耐受性有关,一般心率超过160次/min,即感心悸,胸闷,超过200次/min时可有血压下降,头晕甚至晕厥。

2.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特点 临床症状及临床经过均比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要重,也较危险,发作时心率为140~250次/min,常在200次/min左右,AAVRT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与室性心动过速相似,心率在150次/min以上时,即可产生明显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常并发有心绞痛,心源性休克或晕厥发作,严重者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诊断

诊断标准

1.前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1)心电图特征:

①适时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自发或电刺激可诱发及终止发作;

②频率为150~240次/min,大多在200次/min左右,38%的患者可出现QRS电交替;

③P-波总在QRS波之后出现,R-P-/R<1,P-Ⅱ,P-Ⅲ,P-aVF倒置,R-P-间期≥70ms;

④诱发初始无跃增性P-R间期延长;

⑤P-E-P-V1≥30ms;

⑥可见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

⑦不伴房室传导阻滞。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最为多见,AVRT的频率多在180次/min以上,若≤150次/min时要注意:

①房室结双径路存在,AVRT经房室结慢径路前传;

②应排除药物作用,如维拉帕米,普罗帕酮,普萘洛尔等对房室结具有抑制作用,可减慢其传导,AVRT的频率亦变慢,在检查过程中根据病史,用药及心电图,电生理特点可做出较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根据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心脏电生理检查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诊断。

鉴别诊断

1.前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主要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鉴别要点有:

(1)心动过速的第1个心搏的P--R间期在AVNRT是延长的,而OAVRT时不延长。

(2)AVNRT的P波多数与QRS波重叠,2/3患者看不见P-波,只有33%的患者可见P-波,其R-P-间期<70ms,AVRT的P-波几乎100%可见到,R-P-间期1>70ms。

(3)AVNRT时可出现P-波或QRS波漏搏(可出现传导阻滞),而OAVRT房室关系呈1∶1传导,不可能出现P-波或QRS波漏搏及房室分离,不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4)食管导联心电图示心室激动至心房最早激动(VA)间期在OAVRT时至少为115ms,而在AVNRT时通常<60ms,因此当V-A间期<115ms时,是不支持OAVRT的,AVNRT的S2R间期跃增≥60 ms,RP-E间期≤70ms,而OAVRT分别为<60ms和>70 ms,可以此鉴别。

2.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旁路作为“旁观者”合并房性心动过速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鉴别。

(1)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心电图示既往有形态相同的室性期前收缩,或心电图,心内电图及食管电极记录示房室分离,都有利于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2)与旁路作为“旁观者”合并房性心动过速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鉴别 QRS可呈宽大预激型,但旁路并未参与心动过速途径,其与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要点是室性期前收缩调搏夺获心室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其与房室结双径路的鉴别有困难,因旁路和双径路都可参与折返,除非程序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预激心室或心房而不终止心动过速。

预防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西医治疗

治疗包括终止发作以及预防复发:

1.终止发作 处理前首先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变,患者的耐受情况以及以往发作时的情况。有些患者仅需要休息、安慰和镇静即可使心动过速终止。多数患者需要进一步处理。

(1)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①乏氏动作:嘱患者关闭声门后用力呼气,最好能使胸腔内压保持在40mmHg正压,并维持10~20s。成功率可达54%。

②压迫眼球:嘱患者眼往下看,露出占大部分的巩膜,用拇指加压于一侧眼球的巩膜,以刺激球后副交感神经末梢,持续压迫时间不超过15s。切忌过分用力压。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禁用。老年人不宜应用。

③按压颈动脉窦:让患者取卧位,触及颈动脉搏动,用手向颈椎横突方向加压并按摩。一般先压右侧,一次加压时间不能超过15s。在按压过程中应同时听诊或进行心电监护,如心动过速终止或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或出现窦性停搏时应立即停止按压。切忌同时按压双侧颈动脉窦。有颈动脉病变者、颈动脉区有血管杂音者、有颈动脉过敏史者及老年人不宜采用。

④注射升压药物:通过升压反射使迷走神经兴奋。适用于发作时血压降低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常用的升压药有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0.5mg稀释于l5%葡萄糖液 20m中缓慢静脉推注;或用甲氧明(美速克新命)20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或用间羟胺(阿拉明)1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滴,开始为25μg/min,逐渐增加剂量至血压达160/100mmHg左右水平。用药过程中必须连续监测血压,也即边测血压边增加浓度,也应监测心电活动。如出现头痛、恶心、血压达预定水平时(舒张压为90~100mmHg,收缩压不超过180mmHg)或心动过速终止应立即停药。严重不良反应有颅内出血、心室颤动、肺水肿等。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者及老年人禁用。切忌快速注射,这类方法已较少应用。

(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①普罗帕酮(心律平):为首选药物。文献报告普罗帕酮(心律平)对AVNRT的转复律为100%,北京阜外医院报告为54%;有文献报告AVRT的转复率为81%,北京阜外医院为94%。剂量1.5mg/kg静脉注射后,10min后血药浓度达高峰,20min后即下降一半,药效可持续3~4h。一般成人使用首剂70mg,或1.0~1.5mg/kg,用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注射时间应大于5min,通常在5~7min。当10min后无效可再重复第二剂量,总量不超过350mg。有效后可改为静脉滴注,0.5~1.0mg/min,或改为口服150mg,3次/d。应在心电监护下用药。如果普罗帕酮(心律平)未能转复,其平均心率也会被减慢。QRS时间延长50%以上常提示药物过量。严重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明显的电解质紊乱、严重的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及明显的低血压者禁用普罗帕酮(心律平),妊娠3个月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②维拉帕米(异搏定):文献报告,维拉帕米对AVNRT的转复率为88%,阜外医院报告为75%~80%;对AVRT的转复率为81%,阜外医院报告为67%。对成人心功能正常的患者首次剂量为5mg或0.15mg/k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时间为10min),10~20min未复律者可重复5mg,总量不超过15mg较安全。亦可静脉持续滴注,给药速度为0.1mg/min。常于静注后5min内起效,15min内浓度达高峰,15~30min内迅速下降。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房室传导阻滞,偶致心脏停搏。维拉帕米有负性心率、负性传导、负性肌力作用。有窦房结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功能不全者,尽量不用。严禁维拉帕米与β受体阻滞药在同一较短时间内静脉联合用药,或口服应用。严禁维拉帕米与 普罗帕酮(心律平)交替使用。对高血压、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详细询问最近1~2周治疗用药情况,如已用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药治疗者不宜用维拉帕米。急性心肌梗死伴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者,维拉帕米也应慎用。对有心功能不全、不稳定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低血压、心源性休克者禁用。严重低血压的发生率仅为1%。虽然维拉帕米的转复率、起效时间等与普罗帕酮(心律平)差不多,但其不良反应、安全性等不及普罗帕酮(心律平)。所以只能作为次选药,不能作为首选药。

③三磷腺苷(ATP)或腺苷(adnosine):有文献报告三磷腺苷(ATP)对AVNRT的转复率为96%,北京阜外医院报告为100%;对AVRT的转复率文献报告与北京阜外医院报告均为100%。剂量为10~20mg静脉推注,速度要快,要在1~2s内注射完毕。如3~5min内未复律者可重复注射第二剂。腺苷剂量0.1~0.2mg/kg或12mg,开始生效时间在40s内,峰效应出现在静注后10~15s,ATP、腺苷的半衰期为10~30s,对房室传导的最大抑制作用在15~30s,2min内作用全部消失。三磷腺苷(ATP)单剂量不宜超过30mg,三磷腺苷(ATP)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小于45s。很少超过1min,平均复律时间为20~24s。不良反应较多,发生率高达75%~100%。常见有全身反应和瞬间心律失常。例如,颜面潮红、全身不适,呼吸困难、恶心、胸部不适、胸痛等常于几秒后即消失。也可出现房性、室性期前收缩及短阵心房颤动等。严重反应较少。可引起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由于有的副作用持续时间很短,故不需特殊处理即自动消失。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剂量相关。应从小剂量开始渐渐增加剂量以减轻副作用。合并心绞痛、支气管哮喘、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年龄大于60岁等都应列为禁忌证。三磷腺苷(ATP)和腺苷不应与下列药物合用,如双嘧达莫(潘生丁)、地西泮(安定)、维拉帕米(异搏定)、β受体阻滞药等。凡有过敏史者亦不宜使用。

④氟卡尼(flecainide):氟卡尼对AVNRT的转复率为89%;对AVRT的转复率为76%,阜外医院报告为90%。使用剂量为1.5mg/kg,用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或以0.2ms/kg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50mg。如无效,10min后可重复第2个剂量。氟卡尼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为5min。由于氟卡尼有4%~12%发生对传导系统的抑制与致心律失常作用,使其应用受限。对心功能正常、传导系统及窦房结功能正常者影响较小。应在心电监护下用药。

⑤劳卡尼:劳卡尼对AVNRT的转复率为30%;对AVRT的转复率为50%,阜外医院报告为89%。其使用剂量为1~2mg/kg,用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也可用静脉滴注维持量,每小时0.2~0.3mg/kg。半衰期为18min。如无效10~15min后可重复第2个剂量。复律的平均剂量约为70mg。用药后复律时间为6min,稳定窦性心律出现时间为即刻。上述剂量应用于患者后除个别有头晕外无其他明显反应。大剂量静脉注射会出现肌肉震颤、头晕、视物模糊等。用药后有10%的AVRT者易于诱发。

⑥胺碘酮:对AVRT的转复率为55%。转复时间在静脉注射后2~80min,平均为30min。给药后持续1/3~4h,注药后5~30min血药浓度最高,2h明显降低。未复律者心室率也减慢。胺碘酮明显延长旁路前向不应期并减慢传导速度。静脉注射胺碘酮的电生理效应和毒副作用与口服给药不完全相同。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总量为9mg/kg,每次3mg/kg,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分3次注射,每次间隔5~10min,缓慢注射。应选较大血管,注药后应加快静脉输液速度,防止发生静脉炎。对心脏扩大、心肌功能状态差的病人和有重度二尖瓣狭窄的病人最好禁用,以免发生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要进行心电监护,当心动过速终止或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和(或)传导阻滞血压下降时应立即停止给药。

⑦地尔硫卓(硫氮卓酮):根据文献报告其对AVNRT的转复率为100%,阜外医院报告为60%;根据文献报告其对AVRT的转复率为81%,阜外医院报告为60%。转复为窦律时间为9min。作用机制与维拉帕米相似。主要为抑制房室结双径路慢径前传和房室结前传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首次剂量为5~10mg或0.15mg/kg,缓慢静脉推注30min后无效可重复第2个剂量。应行心电监护用药,当心动过速终止或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传导阻滞、血压下降等情况时应停止给药。

上述氟卡尼、劳卡尼、胺碘酮、地尔硫卓等均能有效地终止PSVT。但在有效性、起效的速度及安全性方面均未超过维拉帕米、普罗帕酮(心律平)及三磷腺苷(ATP),故一般不作常规使用,不作首选药。

⑧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对AVNRT有一定疗效。但由于该药起效慢,一般转复时间在30min以上,所以已被普普罗帕酮(心律平)、维拉帕米、三磷腺苷(ATP)等复律较快的药物所取代,已较少应用。但在合并心力衰竭时仍可作为首选药。剂量:近1周来未用过洋地黄者可用毛花苷C(西地兰),首剂0.4~0.6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10min),如无效,间隔4h再静脉推注0.2~0.4mg,总量不超过1.2mg ,因为心力衰竭时给药时间间隔过短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对AVRT患者不宜用洋地黄,它可延长A-H间期、缩短R-R间期,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故应禁用。

对AVNRT与OAVRT患者,选择上述药物的方案如下:

①无并发症时:首选普罗帕酮(心律平)、维拉帕米、三磷腺苷(ATP),同时应注意病人既往对药物的反应;次选氟卡尼、劳卡尼、地尔硫卓(硫氮卓酮)、胺碘酮等。

②伴有心力衰竭时:首选三磷腺苷(ATP)、毛花苷C(西地兰)(AVRT禁用);次选胺碘酮。应避免用维拉帕米、普罗帕酮(心律平)、氟卡尼。

③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首选维拉帕米;次选普罗帕酮(心律平)、氟卡尼;应避免使用三磷腺苷(ATP)、腺苷。

④WPW伴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时:首选普罗帕酮(心律平)、氟卡尼、劳卡尼,次选胺碘酮。应禁用毛花苷C(西地兰)、维拉帕米。

⑤伴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在用药后心动过速可得到控制,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症状显露,可出现严重的过缓性心律失常。应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3)同步直流电复律: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可用直流电同步电击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常用100~150J能量。

(4)食管心房调搏(TEAP)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①适应证:

A.急诊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能及时终止其发作。

B.药物难治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药物治疗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C.慢-快综合征中终止PSVT:因为PSVT终止后常伴有长时间心脏停搏,食管心房调搏可代替起搏治疗,等待重建自身心律。

D.在电生理检查中终止PSVT:不影响电生理参数。

②终止方法:

A.S2、S2S3扫描刺激:由自身心律R波触发一个期前收缩脉冲,S2或2个期前收缩脉冲S2、S3,期前收缩脉冲联律间期自动递减扫描。如心速率<160次/min,终止PSVT有效率可达30%~50%。

B.短阵猝发刺激:其终止程序为刺激频率为300次/min,刺激电压>30V。刺激发放脉冲3~5次,刺激持续的时间为0.6~1.0s。一次未获成功者,可隔数秒或数十秒后再次发放,直到PSV被终止。少数情况下刺激后可能发生心房颤动,发生后多数可自行转为窦性心律,被称为“自限性”,少数需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心律平)等,几小时后可转为窦性心律。本方法的成功率达90%以上。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妊娠等病人尤为适用。

2.预防复发 对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出现明显症状者,终止后需预防发作。

(1)药物预防:凡能控制急性发作的药物原则上均能预防复发,但预防复发远不如控制急性发作有效。常用药物有地高辛、维拉帕米、β受体阻滞药、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等。

(2)导管消融:目前消融术治疗本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其根治的方法。

(3)抗心律失常起搏器:药物和射频消融均无效者可考虑安放心脏起搏器。主要的指征: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反复发作引起明显症状者;能用电脉冲刺激反复诱发和终止者。

预后

本病与器质性心脏病无明确关系,常在体力或精神劳累紧张后突然发作,只要持续时间不长,心率<200次/min,一般不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适当用药能控制其发作,予射频消融术治疗能根治,预后良好。但如原有心脏器质性疾病,发作时心率如200次/min,发作持续时间过长的,亦可出现血压下降、晕厥以致心力衰竭症状,预后较差,应积极治疗,控制复发,尽早行射频消融术。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中医治疗

心动过速,从中医上来讲属于心悸动证,病机主要为气、血、痰、瘀。所以中医治疗心动过速的原理主要是针对其病机,对症下药。辨证施治,进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因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一般有心血虚、气阴两虚、痰火扰心等等。所以中医治疗心动过速也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心血虚:心悸不宁,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心烦意躁,舌淡苔白,脉细数。

治法:补养心血,清心安神。

方药:丹参、川芎、赤芍、当归、熟地、茯神、酸枣仁、远志、龙齿、莲子芯。

(2)气阴两虚:心悸气促,动则尤甚,体倦懒言,自汗口渴,舌红少津,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滋阴,养心安神。

方药:西洋参,天冬、麦冬、五味子、山萸肉、酸枣仁、远地,炙甘草。

(3)痰火扰心:心烦不安,怔忡烦闷,头晕失眠,口苦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茯苓、龙齿,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远志、酸枣仁,黄连、甘草。

除此之外,近来有研究者发现炙甘草汤合温胆汤治疗心动过速效果不错。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