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

概述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多灶性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病因

1.发病原因: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属于需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动物、牛奶、食品、自来水中均可存在, 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 可在眼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引起眼部感染性疾病。

由于具有抗酸染色阳性的特性,故又称抗酸菌具有生长缓慢、能耐受高浓度盐等生长特征 并能产生多种酶 对新型抗菌药物敏感而对以往常用的抗菌药物不敏感等特点。NTM可以引起人类很多疾病,包括颈淋巴结炎、角膜感染、肺部疾病及皮肤溃疡可侵犯人体肺脏、淋巴结、骨骼、关节、皮肤和软组织等组织器官,并可引起全身播散性疾病等,近年来由该菌所致的感染呈上升趋势,根据NTM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菌落色素及生长速度)Runyon将其分为4组,引起角膜感染的NTM均属于第Ⅳ组(快速生长NTM),其中以偶发分枝杆菌及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支杆菌最常见,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可污染医院中的试剂和冲洗液,已成为院内感染中常见的细菌之一,大多数NTM角膜炎都与角膜手术,白内障手术、糖皮质激素广泛使用、外伤及佩戴角膜接触镜有关。

2.发病机制:

NTM细胞壁上的脂肪酸和糖脂可使其逃避吞噬细胞的清除而在组织内长期生存,角膜基质的相对缺氧状态又使NTM处于休眠状态而不致病,但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局部使用激素时,休眠状态的NTM可随时转入增殖期。研究发现NTM的增殖周期长,生长缓慢,一般20小时左右,所以临床上NTM性角膜炎潜伏期长,发病过程缓慢,并可呈持续带菌状态,现代免疫学的观点认为NTM性角膜炎是一种免疫紊乱状态下发生的疾病,细菌使角膜的免疫平衡失调,向病理性免疫反应方向发展。

检查

NTM性角膜炎起病缓慢,病灶往往迁延不愈,早期症状为畏光、流泪、眼红,部分患者有眼痛,但不明显;随病情发展会出现眼睑痉挛、异物感、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典型的临床体征包括角膜基质多灶性点状浸润, 角膜基质一处或多处、点状或圆形、边界清楚或呈放射状、羽毛状的灰白色浸润;进展期可出现无痛性角膜溃疡及基质脓肿部分患者出现结晶样角膜病变(雪花样或破碎的挡风玻璃样改变)、多个卫星灶、细小的灰尘样的白色环状混浊围绕在一个大的主浸润灶周围、角膜后弹力层放射状皱褶、糊状角膜后沉着物;重症患者有前房积脓 甚至角膜穿孔。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NTM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断,病因诊断须依靠实验室检查。临床上对有眼部外伤或手术史 角膜感染表现为一处或多处、边界清楚或呈放射状、羽毛状的灰白色浸润 结晶样角膜病变(雪花样或破碎的挡风玻璃样改变) 多个卫星灶 角膜后弹力层放射状皱褶、糊状角膜后沉着物等应高度怀疑 并做涂片抗酸染色、细菌培养 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行PCR、核酸杂交技术和直接核酸测序等。

鉴别诊断:

有些患者在感染早期可表现为角膜基质内细小线样混浊(毛玻璃样外观),逐渐发展成为基质环形浸润,钱币形角膜炎以及感染性结晶样角膜病变等,当角膜病变呈线状或树枝状,并伴有上皮性角膜溃疡时应注意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相鉴别;对于无痛性角膜溃疡以及角膜脓肿应与厌氧菌性以及真菌性角膜溃疡相鉴别,鉴别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本病易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和其他细菌性角膜炎 尤其是真菌性角膜炎 但后者以农作物等植物外伤常见 多表现为1个主浸润灶周围出现多个小卫星灶 可有基质层伪足 周围可有免疫反应环 角膜共焦生物显微镜检查可见真菌菌丝。角膜刮片取材直接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细菌培养、PCR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预防

NTM性角膜炎的治疗原则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急性期禁用激素。

对于早期NTM性角膜炎,首选1%~2%阿米卡星(Amikacin)滴眼液,每30~60分钟1次,连续使用48小时,之后酌情减量;对于中、重度患者可同时给予结膜下注射4%阿米卡星0.5ml。阿米卡星对角结膜上皮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易产生耐药菌株,故最近有学者提出局部使用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AM)、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TM)或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TM)来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重度患者应三联药物治疗,在上述两种药物基础上[2],同时口服克拉霉素片或阿奇霉素片,均为500mg/次,2次/d。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NTM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以新一代氟喹诺酮类中的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效果最好,其滴眼液浓度为0.3%,且对角膜的毒性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低。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发展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包括角膜病灶清除术、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局部使用阿米卡星或加替沙星滴眼液可防止病情复发。

一般认为首选阿米卡星 辅以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环丙沙星等联合应用 以提高疗效并防止单一用药的耐药性。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发展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包括角膜病灶清除术、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局部使用阿米卡星或加替沙星滴眼液可防止病情复发。

偏方

1.地丁、公英、银花各20g,赤芍、菊花、车前子(包煎)、决明子和12g,柴胡、薄荷、木通、蝉蜕各6g,黄精15g。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并用复煎药液熏洗眼部15~20分钟,每日2~3次。

2.银花、连翘各12g,桑叶、菊花各6g,荆芥、防风、赤芍各6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3.夏枯草、大青叶各15g,黄芩、连翘、防风、茺蔚子、蔓荆子、柴胡各10g,车前子、赤芍各12g。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4.刺蒺藜、谷精草各9g,青葙子6g,桑叶、黄芩各5g,薄荷、甘草各3g,蝉蜕7只。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5.黄芪、党参各30g,黄精18g,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5g,山茱萸12g,丹皮10g,川芎、五味子、陈皮、柴胡、升麻各9g。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6.板蓝根、决明子各12g,柴胡、荆芥、防风、银花、连翘、黄芩、赤芍、龙胆草、栀子、蔓荆子各9g,黄连6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7.生地24g,玄参18g,地骨皮12g,蓖麻子、槟榔各9g,熟大黄6g,元明粉,炒枳壳各4.5g。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西医治疗

NTM性角膜炎的治疗原则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急性期禁用激素。

对于早期NTM性角膜炎,首选1%~2%阿米卡星(Amikacin)滴眼液,每30~60分钟1次,连续使用48h,之后酌情减量;对于中、重度患者可同时给予结膜下注射4%阿米卡星0.5ml。阿米卡星对角结膜上皮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易产生耐药菌株,故最近有学者提出局部使用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AM)、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TM)或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TM)来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重度患者应同时口服克拉霉素片或阿奇霉素片,均为500mg/次,2次/d。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NTM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以新一代氟喹诺酮类中的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效果最好,其滴眼液浓度为0.3%,且对角膜的毒性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低。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发展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包括角膜病灶清除术、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局部使用阿米卡星或加替沙星滴眼液可防止病情复发。

预后

手术治疗后联合局部抗菌治疗可防止复发,并有效保存有用视力。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中医治疗

1、地丁、公英、银花,赤芍、菊花、车前子(包煎)、决明子,柴胡、薄荷、木通、蝉蜕,黄精。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并用复煎药液熏洗眼部15-20分钟,每日2-3次。

2、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荆芥、防风、赤芍,甘草。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3、夏枯草、大青叶,黄芩、连翘、防风、茺蔚子、蔓荆子、柴胡,车前子、赤芍。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4、刺蒺藜、谷精草,青葙子,桑叶、黄芩,薄荷、甘草各3克,蝉蜕7只。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5、黄芪、党参,黄精,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山茱萸,丹皮,川芎、五味子、陈皮、柴胡、升麻。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6、板蓝根、决明子,柴胡、荆芥、防风、银花、连翘、黄芩、赤芍、龙胆草、栀子、蔓荆子,黄连,甘草。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7、生地,玄参,地骨皮,蓖麻子、槟榔,熟大黄,元明粉,炒枳壳。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