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寒冷性脂膜炎

寒冷性脂膜炎

概述

寒冷性脂膜炎是由于寒冷刺激局部皮下脂肪组织而引起的限局性脂肪损伤,发生皮下脂膜炎。本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偶见于儿童及年轻女性,发生于寒冷季节,多在受冷1~3 天后发病。病主要为境界清楚的皮下结节或斑块,表面温度降低,颜色为青红色或青紫色,质地较硬,有触痛。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可能与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过多,熔点增高有关,成人多见于冻疮或着紧衣裤而致血循环不良,见于部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冷纤维蛋白原增高症者。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确,有人认为可能与婴幼儿皮下组织中的脂肪酸水合程度较成年人高,更容易固化有关,但此学说不能解释成年发病者,亦有人认为这是机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在组织受冷后即刻,真皮和皮下组织交界处血管周围有淋巴样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在受冷后大约第3天,组织反应达到高峰,皮下组织中某些脂肪细胞破裂并相互融合,形成囊性结构,在脂肪细胞及囊性结构周围有显著的炎性浸润,除淋巴样细胞和组织细胞外,尚有少数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检查

本病主要为境界清楚的皮下结节或斑块,表面温度降低,颜色为青红色或青紫色,质地较硬,有触痛,主要发生在面颊部,在大腿外侧,臀部,下腹等处也可发病,亦有报道冬季在冷水中游泳后发生于阴囊者,发病后如马上祛除寒冷因素,结节多于2周内逐渐软化消退,不留疤痕及痕迹。

 

诊断

应与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相鉴别:

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又称韦伯-克里斯琴二氏病。是原发性小叶性脂膜炎,病因不清。患者以女性居多。临床上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结节,直径约2~3cm左右 表面红 有压痛 见于躯干及四肢 以下肢为多见。结节经数周或数月后逐渐消退,但不时又有新结节单个或成批出现。成批出现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及关节酸痛。本病一般无内脏损伤预后良好。

预防

寒冷性脂膜炎西医治疗

注意保暖和避免受冷,这对于婴幼儿尤其重要。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Aroni(1998)报道1例成年女性患者用四环素治疗有显著疗效,且有预防复发的作用,但14岁以下的患者禁用。

预后

结节多于2周内逐渐软化消退,不留疤痕及痕迹。

寒冷性脂膜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