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之一。结核病主要引起肺部感染,眼睑,眼眶、泪器、结膜,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以及视神经等眼部组织均可直接或间接受到感染。角膜可发生多种结核性病变。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对人类致病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较少,鸟型更少。
发病机制
结核性角膜病变是在眼部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多为继发性,可发生于以下情况:
1.由周围的结膜或巩膜的结核病变蔓延而来。
2.从虹膜,睫状体的结核结节沿Schlemm管而感染。
3.葡萄膜结核灶播散出的结核菌,直接侵犯角膜的后部组织。
1.结核性巩膜角膜炎和硬化性角膜炎(tubercular sclerokeratosis and sclerosing keratitis)
由邻近巩膜结核蔓延而来,开始在角膜缘出现睫状充血,接着在相应的角膜周边部出现深层浸润(边缘性角膜炎),然后融合成三角形或舌形深层浸润,严重时呈瓷白色(硬化性角膜炎),病程进展迟缓,时好时坏,每次发作都遗留瘢痕和新生血管形成,最后形成广泛角膜瘢痕或角膜葡萄膜炎而导致失明。
2.结核性角膜基质炎(tubercular parenchymatous keratitis)
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单眼受累,可由邻近病灶感染所致或对结核菌素过敏有关,好发于角膜下方,浸润多在基质中层和深层,常局限于一定区域内,表现为灰黄色结节状浸润,由于混浊扩大,融合,有时也可呈弥漫性浸润,新生血管深浅不一,表层血管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很少有毛刷状血管翳形成,角膜后壁常有黄色油脂样沉着物或假性前房积脓形成,病程缓慢,时愈时发,可延续数年之久,最后遗留瘢痕(或钙化)混浊,视力严重受损。
3.结核性中央性角膜炎(tubercular central keratitis)
临床表现与单孢病毒性盘状角膜基质炎极为近似,但无浅层角膜炎病史,角膜感觉正常,睫状充血轻或无,新生血管先出现于深部,仅在晚期才有表层新生血管出现,痊愈后遗留中央区白斑,并呈钙化样变性。
4.结核性角膜溃疡(tubercular corneal ulcer)
非常少见,常发生于与球结膜相邻近的角膜周边部,也可由于角膜基质炎侵犯上皮而形成溃疡,角膜浅,深层均有新生血管侵入,病情顽固,久治不愈,常可引起混合感染和发生角膜穿孔,造成严重后果。
5.泡性角膜炎(phlyctenular keratitis)
多数是对结核菌蛋白过敏所致,青少年较多见,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常有活动性结核灶存在,角膜内有1mm直径圆形或卵圆形灰黄色浸润灶,常伴有血管伸入,称为束状角膜炎,反复发作,病灶此起彼消,左右眼交替发生,延绵多年,愈后遗留角膜瘢痕,影响视力。
根据患者多有结核病史,胸透检查结果及OT试验阳性,单眼患病及特征性的角膜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鉴别:
1.结核性多为单眼发病;梅毒性则是双眼居多。
2.结核性好发于角膜的下方;梅毒性多侵犯全角膜。
3.结核性混浊为深浅不一,浓淡不均;梅毒性则为弥漫性均一的灰白色混浊。
4.结核性病程分期不明确;梅毒性分期明显。
5.结核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好时坏;梅毒性极少有复发。
6.以结核菌素作皮内试验对结核性有一定价值;而康-华反应对梅毒性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结核性角膜病变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全身抗结核治疗
不宜单独使用,一般至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卡那霉素、双氨柳酸等。
2.局部治疗
局部滴链霉素、利福平眼水。角膜基质炎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滴眼。
3.增加体质,加强营养
包括小儿卡介苗的接种,接受充分阳光照射及新鲜空气,增加营养及休息等,应用结核菌素进行脱敏治疗等。
(二)预后
控制结核性炎症,可以阻止角膜疾病的进展。
结核性角膜病变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