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巨细胞病毒病

巨细胞病毒病

概述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目前已日益受到重视;因受染细胞呈巨细胞化,胞质、胞核内可见包涵体,故又名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CID)。受染后病毒可局限于涎腺,有的则导致全身性感染。CMV感染大多呈亚临床型,显性感染者则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致死。由于巨细胞病毒可经宫内感染造成死胎、流产,早产,也可导致先天畸形,故本病的防治工作影响到优生优育和人口质量。

病因

(一)发病原因

CMV归属于人疱疹病毒科β亚科,具有明显的宿主种属特异性,是人疱疹病毒科中最大,结构也最复杂的病毒;CMV呈球形,直径约为300nm,由双层含脂糖蛋白外膜所包被;其基因组为230kb的线性双链DNA分子,含有约200种蛋白质的编码基因,CMV对外界抵抗力差,65℃加热30min,紫外线照射5min,乙醚等均可使之灭活,亦不耐酸,CMV只有一个血清型,常用ADl69作为代表株进行血清学检测试验。

(二)发病机制

巨细胞病毒可广泛存在于受染患者全身各器官组织内,感染可直接导致受染宿主细胞损伤;此外,还可能通过免疫病理机制产生致病效应。

巨细胞病毒主要侵犯上皮细胞,全身各主要脏器(肺,肝,脑,肾,脾,心,肠),腺体(涎腺,性腺),及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受染细胞变性,体积增大呈巨细胞化,然后崩解,导致局部坏死和炎症,脑组织坏死后可以发生肉芽肿和钙化,受染细胞发生巨细胞样变后具有以下特点:细胞体积显著肿大,达10~40 μm;胞核也变大,胞质则显得相对较少,胞质及胞核内均可出现包涵体,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呈红色,周围绕以透亮晕环,与核膜分开,使其整个外观状似猫头鹰眼。

检查

1.后天感染

多呈隐性感染或症状轻微,但少数患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围生期感染的新生儿患者(其中部分可能系在宫内受染)可呈迁延性肺炎;儿童及成人患者可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症状体征类似于一般病毒性肝炎),有的患者可表现为畏寒,发热,咽痛,头痛,身痛,血中出现变异淋巴细胞,可高达10%~20%,其临床表现颇似于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嗜异性凝集试验呈阴性,可资鉴别,据统计,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大约8%系因CMV感染所致。

对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CMV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由于器官移植术受者常须接受免疫抑制处理,故CMV感染是器官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如肝炎,溃疡性胃肠道炎,肺炎等;有的可导致术后死亡,或被迫摘除已移植的器官,此类患者的CMV感染主要来源于供者(供体器官及移植手术所需的大量输血中均可能潜伏有CMV感染),但亦可能系因患者原有CMV隐伏感染的激活,不过后者的病情可能较前者为轻,人巨细胞病毒病也常见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HIV感染发病成为艾滋病患者后,则易形成全身播散性CMV感染,系艾滋病患者的一个重要死因。

2.宫内感染

系孕妇体内的CMV通过胎盘使胎儿在宫内受染,是人巨细胞病毒病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受染胎儿90%为隐性感染,仅10%表现为临床感染,但有时后果较为严重,尤其当感染发生在妊娠头4个月内时,更易造成胎儿损害,例如,部分受染胎儿呈现发育迟缓,出生时体重不足,或呈各种形式的先天畸形,如小头畸形,肢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斜眼,失明等,或在出生后短期内出现黄疸,肝脾肿大,肺炎,心肌炎,出血倾向,嗜睡,昏迷,抽搐等多系统器官损害,可于数星期内死亡。

CMV宫内感染也可造成死胎,流产,早产,在一组3810的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中,脐血标本的抗-CMV-IgM的阳性检出率为1.5%;而在该组40例死产,死胎的脐血标本中,抗-CMV-IgM的阳性检出率则高达32.5%。

凡新生儿,婴幼儿患间质性肺炎,或患肝炎伴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变异淋巴细胞,尤其伴有先天畸形的新生儿,应考虑本病,成人接受输血,器官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后出现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变异淋巴细胞,发热,皮疹,肝脾肿大者,亦应考虑本病。

外周血抗-CMV IGM阳性表明新近存在CMV感染,对于婴幼儿患者可诊断本病,由于孕妇外周血IgM型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屏障,所以若新生儿脐血抗-CMV IgM检测阳性则可诊断CMV宫内感染(采集脐血标本时应注意避免母血污染),婴幼儿外周血仅单一抗-CMV IgG检测阳性者,应连续随访6~12个月,观察其滴度是否有显著意义的升高,由于成人人群中CMV抗体检出率很高,故检测CMV抗体用于成人患者诊断本病的意义有限。

 

诊断

用PCR技术检测患者标本中的巨细胞病毒基因有助于确诊本病;可早在出生后头3周,就能从新生儿的尿液或唾液标本中检测出CMV的存在,为CMV的宫内感染提供依据。

近年有报道,对于肾移植手术的阳性供者和受者,利用高灵敏度的试剂盒定量检测其血清CMV抗原滴度,可有助于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本病患者嗜异性凝集试验呈阴性,可与EB病毒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鉴别诊断时尚应注意与病毒性肝炎以及其他病因所致的肝大,黄疸等相区别,对于先天性畸形,或死胎,流产,早产等所谓“TORCH综合征”的患者,则应与导致此类疾患的其他病因即弓形虫病,风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及其他可能的病原体感染(如梅毒螺旋体等)一一鉴别。

预防

巨细胞病毒病西医治疗

预防巨细胞病毒病的疫苗业已研制出来。最近,美国学者研制出两种活疫苗,初试后颇见效。

一种是由AD169菌株研制成的;

另一种是从TOWn菌株制成的,经非肠道给药后,已明显表现出有抗巨细胞病毒的效能,CMV抗体升高,导致免疫功能增强。

一、抗病毒治疗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可应用各种抗病毒制剂如GCV、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但这些药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停药后病毒又潜伏地回升,鉴于此种病毒可能作为艾滋病的病因之一,各国学者均在致力于控制其感染的研究。最近,美国学者研制出两种活疫苗,初试后颇见效。一种是由AD169菌株研制成的;另一种是从TOWn菌株制成的,经非肠道给药后,已明显表现出有抗巨细胞病毒的效能,CMV抗体升高,导致免疫功能增强。

二、药物治疗

1、丙氧鸟苷(更昔洛韦)

缓慢静脉滴注更昔洛韦2.5mg/kg体重,1次/8h,或5mg/kg体重,1次/12h,共2~3周。经初步观察,此药有一定近期疗效,但停药后病毒又可重新复制活跃,故需用药维持数月,甚至数年;对阿昔洛韦过敏者亦禁用此药。此外,临床上已发现一些CMV毒株对更昔洛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且,此药对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无效。

2、膦甲酸钠:能抑制疱疹病毒的DNA聚合酶和HIV-l的逆转录酶。膦甲酸钠对耐受更昔洛韦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有效,但因膦甲酸钠有肾毒性、电解质失衡、抽搐、恶心等副作用,病人不易耐受。

巨细胞病毒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