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霉病又称藻菌病(phucomycosis),接合菌病(zygomcosis〕・是由毛霉目真菌根霉属、毛霉属、梨头霉属或被孢霉属等多种真菌引起的一种发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系统性真菌感染。病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皮肤黏膜交界进入人体,好侵犯动脉血管,引起血栓、组织缺血、梗死和坏死。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发病原因
主要是由毛霉菌,总状毛霉,分支梨头霉,少根根霉及米根霉等引起的深部真菌病,侵犯血管壁及血管腔,引起炎症及血栓。
(二)发病机制
毛霉菌属为常见的污染菌之一,系条件致病菌,本菌多寄生于土壤,肥料及水果上,孢子可由呼吸进入人的肺和鼻窦引起发病,亦可吞入引起胃肠道感染。
本病的肺型和脑型常继发于严重的糖尿病(如糖尿病酸中毒),恶性淋巴瘤,酒精中毒,肝脏病或严重贫血患者,亦可由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
1.肺型
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亦可发生上呼吸道溃疡,可出现发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胸部X线及常规细菌学检查无诊断意义,常规培养阳性率极低,确定性诊断有赖于痰和肺活检组织中找到特征性的菌丝,后者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活组织检查完成,如患者伴发糖尿病常于2~10天内死亡。
2.脑型
主要表现为面部疼痛,头痛,发热,嗜睡,可出现三联症:不能控制的糖尿病;眼部症状,如眶部肿胀,疼痛,眼睑下垂,瞳孔固定及视力丧失;脑膜炎,呈半昏迷或昏迷状态,Yohai提出影响本病预后的6个因素,即延迟诊断和治疗,轻偏瘫或半身不遂,双侧鼻窦受累,白血病,肾功能不全以及应用desferrioxamine治疗,本型死亡率高达80%~90%。
3.胃肠型
本型被认为是因摄入污染了真菌孢子的食物所致,原发以婴幼儿,儿童多见,营养不良,早产,脐炎,使用污染的面罩,鼻胃管喂养等是可能的致病因素,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毛霉菌感染,近年来亦逐渐增多,可有腹泻,胃肠出血及腹膜炎的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胃肠坏死,穿孔。
4.皮肤型
是毛霉病中最轻的一种类型,常见于儿童及少年,往往先有皮肤破伤史,毛霉孢子植入随即引起临床感染,皮肤毛霉病可分为两型,即浅表型和坏疽型,浅表型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多数结节可相互融合成斑块,边缘清楚,结节开始一般不红,质硬,压之无凹陷,与皮下组织不粘连,缺乏自觉症,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网状层肉芽肿性炎症,其中有宽而无隔的透明菌丝,少见侵入血管,坏疽型皮肤毛霉病是一种进展快速的感染,结节与皮下组织粘连,色泽加深,可破溃,形成多数化脓性溃疡,疼痛明显,可伴发甲沟炎,亦可向皮下脂肪及肌肉组织或脏器蔓延,或通过血行扩散。
5.播散型
上述4种毛霉病均可能发展为播散性感染,可广泛播散至脑,肺,胃肠道,心,肾及其他器官,临床上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出现持续发热,并伴有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等症状时应考虑播散型毛霉病的可能,本病多为血行播散,播散最常见的部位是肺部。
糖尿病患者出现急性并迅速进展的鼻窦炎、眼眶蜂窝织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都应考虑毛霉病而进行真菌学检杳和组织病理检查。直接镜检和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菌丝可确定诊断。培养能确定菌种。
实验室检查:取痰,脓液、鼻分泌物、活组织等标本加10%KOH液直接镜检,见宽大菌丝,几乎不分隔.将标本接种于Sabouraud琼脂上培养,多呈长毛样。特征性结构为孢子囊和孢子囊孢子。根据菌落形态、镜下特征可鉴定菌种。
毛霉病西医治疗
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常用药物为碘化钾、两性霉素B(每天1mg/kg静脉滴注,为减少肾脏合并症,一般总量不应超过3~4g)、氟胞嘧啶(其与两性霉素B有协同治疗作用)、氟康唑(200~400mg/d,口服或静滴)、脂质体两性霉素B等,但效果不能肯定。
同时治疗原发疾病如控制糖尿病等,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局部可作切除术或清创术。
毛霉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