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内脏血吸虫炎

内脏血吸虫炎

概述

内脏血吸虫炎(Viscera Schistosomiasis)的皮肤表现可能开始于在尾蚴污染的水源中游泳后足部及其他部位出现的轻微红斑或丘疹,这种类型血吸虫引起的疾病可渗入血液系统,甚至定居在膀胱或小肠的静脉系统。在一个孵育周期后,可能出现突然发烧,发冷、肺炎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也可出现贫血。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内脏血吸虫炎(Viscera Schistosomiasis)的皮肤表现可能开始于在尾蚴污染的水源中游泳后足部及其他部位出现的轻微红斑或丘疹,这种类型血吸虫引起的疾病可渗入血液系统,甚至定居在膀胱或小肠的静脉系统。

(二)发病机制

1.日本血吸虫病

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由其虫卵引起,曼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已证明是一种迟发型的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由成熟虫卵中毛蚴排泌物(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所致,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更为复杂,由于大量虫卵在组织内成堆沉积,所形成的肉芽肿更大,周围细胞浸润更多,而且细胞组成与曼氏血吸虫虫肉芽肿有所不同,在早期病灶中有大量单核细胞(浆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中可检测出高浓度可溶性虫卵抗原,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辐射样棒状物,系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为Hoeplli现象,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液中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与嗜异抗体的阳性率甚高,故急性血吸虫病是细胞与体液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而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过去认为属于迟发性细胞变态反应,近来则认为主要由于与细胞因子网络紊乱有关,血吸虫病引起肝纤维化是在肉芽肿基础上产生的,可溶性虫卵因子,巨噬细胞与T细胞均产生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促使纤维细胞增生与胶原合成,血吸虫性纤维化胶原类型主要是Ⅰ,Ⅲ型,晚期血吸虫病肝内胶原以Ⅰ型为主,Ⅰ型胶原纤维间叉连接牢固,构成不可逆的粗大纤维束,而Ⅲ型胶原是细小纤维,易被胶原酶降解,此外,细胞外间质中含纤连蛋白(fibronetin)与层粘连蛋白(laminin)均为非胶原糖蛋白,纤连蛋白介导成纤维细胞与胶原蛋白相结合,构成结缔组织基质,而层粘连蛋白对纤连蛋白的黏附功能有补充作用。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这是一种伴随免疫,即患者门静脉血管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这种免疫力无损于体内的成虫,现已证明,血吸虫皮层表面覆盖有宿主抗原,由于其有抗原伪装,逃避了免疫攻击,故能长期寄生下去,动物实验证明,对血吸虫尾蚴再感染的抵抗力,除取决于体液免疫所产生的抗体外,其主要效应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两者协同作用可杀死侵入皮肤的童虫,故是一种抗体依赖性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2.病理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虫卵沉积于肠壁黏膜下层,顺门静脉血流至肝脏内分支,故病变以肝脏与结肠最显著。

(1)结肠病变: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右侧结肠与阑尾也常被累及,急性期病变为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层有堆积的虫卵结节,溃破后形成浅表溃疡,排出脓血便,慢性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并可引起息肉样增生与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与缩短,网膜缠结成团等病变。

(2)肝脏病变:早期肝脏肿大,表面可见粟粒状黄色颗粒(虫卵结节);晚期肝脏内静脉分支周围与门静脉区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纤维性病变,产生干线型肝硬化,肝脏表面有粟粒样多少不等的虫卵结节与结缔组织的沟纹,其特点是肝内门静脉周围硬化,产生门静脉阻塞,阻塞部位常在肝血窦之前,同时也存在肝窦的改变,引起门脉高压症,门静脉阻塞与高压所致血流动力学变化,首先脾脏因阻性充血肿大,长期淤血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并发脾功能亢进,其次,门静脉阻塞可使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开放,腹壁静脉扩张,尤其以食管下端与胃底静脉曲张更为明显,破裂后引起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3)异位损害:是指虫卵或(与)成虫迷走和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之外的器官病变,虽然人体内各器官均偶见虫卵沉积,但以肺与脑较为多见,肺部病变为间质性粟粒状虫卵肉芽肿伴周围肺泡渗液,有报告在尸检与动物肺动脉中发现雌雄合抱成虫寄生,脑部虫卵肉芽肿病变以位于顶叶与颞叶为多,分布在大脑灰白质交界处,但迄今尸检与手术中在脑静脉中未发现成虫。

检查

皮肤血吸虫炎最常见影响生殖器,肛门,通常由埃及血吸虫或曼氏血吸虫引起,腹股沟,外生殖器,臀部,肛门出现坚硬肿块或湿疣样损害,或蜂窝状窦道。

虫卵亦可沉积在皮肤和其他部位,以脐周多见,部分病例呈阶段性或带状疱疹样分布,原发灶皮损为坚硬的肉色丘疹,卵圆形,直径2~3mm,多个丘疹聚集而成轻微隆起的不规则斑块,色泽逐渐加深,并出现乳头状增生。

诊断

诊断

除流行病学史现在临床症状外,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

1.寄生虫学诊断

粪便涂片检查虽然简单易行,但除重感染有腹泻患者外,发现虫卵阳性率不高,粪便中虫卵中计数可采用加藤(Kato-Katz)集卵透明法,以50mg粪便中虫卵数<100为轻度;100~400为中度;>400为重度。

国内曾采用新鲜粪便沉淀后进行虫卵毛蚴孵化法,使用尼龙袋集卵后取沉渣孵化可节省人力,时间与器材,并提高检出阳性率,粪便检查的诊断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轻型患者从粪便中排出虫卵数少,而且间歇性出现,需多次反复检查,晚期血吸虫病由于肠壁纤维化,虫卵不易从肠壁排出,故阳性率很低。

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采取直肠镜检查,自病变处取米粒大小的黏膜置于两玻片之间,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血吸虫卵阳性率很高,所见虫卵多系黑色卵与空卵壳,含成熟活动毛蚴的虫卵极少见,近期与远期变性卵不能区别,故不能考核疗效或作为再次治疗依据,活检操作时要防止大出血和穿孔危险,尤其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2.免疫学诊断

方法很多,包括皮内试验以及检测成虫,童虫,尾蚴与虫卵抗体的血清免疫学试验;如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荧光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尾蚴膜试验等,免疫学检查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有采血微量与操作较简便的优点,但由于患者血清中抗体在治愈后持续时间很长,不能区别过去感染与现症患者,并有假阴性,假阳性及与其他吸虫存在交叉反应的缺点,近年来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血中循环抗原的微量法有可能诊断活动性感染,并可作为考核疗效参考,是目前免疫学诊断发展的动向。

尿,粪便或直肠活检标本查到血吸虫卵具有特征性,血清学检查可用于普查。

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有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可忽视,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减损均较明显,急性和少数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有HBsAg假阳性(RPHA法),与嗜异性抗体有关,故应同时检查血清中其他乙型肝炎的标志或不使用RPHA法,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易与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鉴别,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依赖多次病原学与免疫学试验检查才能鉴别,应当指出,在流行区血吸虫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国内较为常见,此外,在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的可能。

预防

内脏血吸虫炎西医治疗  

对症处理,内服抗虫药,外用安抚止痒剂。早期接受病原学治疗是关键。

1、支持疗法: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

2、药物治疗:

(1)吡喹酮 :对急性血吸虫病临床治疗总药量为120mg/kg,儿童为140mg/kg,分4~6日服,每日2~3次,治愈率100%。对慢性与晚期病人,一疗程总 剂量成人60mg/kg,儿童70mg/kg,分1~2日服,每日3次。副作用少而轻,是目前较理想的抗血吸虫药物。

(2)硝硫氰胺:治疗总剂量为7mg/kg,最高不超过350mg,分为三等分,每晚睡前服。有精神病史及神经宫能症,妇女在妊娠或哺乳期忌用。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慎用。

(3)双羟萘酸副品红:对各期血吸虫病均有较好疗效。每片0.1g,每日总量50~60mg/kg,分3次服,连服20或28天为一疗程。远期疗效达90%以上,对有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4)呋喃丙胺与敌百虫联合疗法:呋喃丙胺疗程10天,每天量成人60mg/kg,儿童70mg/kg,成人最大量不超过每日3g,首1~2日给半量以减轻反应,以后为全量连用8天。

敌百虫肛栓每个0.2g,在呋喃丙胺疗程的第2~3天开始,每晚用栓剂1个放入直肠离肛门10cm处,垫高臀部侧卧半小时,共用3次,虫卵转阴率达90%,敌百虫肌注每日100~150mg,疗程3天。

预后

血吸虫病患者,包括脑型与侏儒症如能早期接受病原学治疗,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以及并发结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内脏血吸虫炎中医治疗

复方槟榔丸,成人每次lO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杀虫、解蛊毒。20日为1个疗程,总量400克。

南瓜子:南瓜子去壳、去油、研粉,成人每次80克,每日3次,连服4周。适用于杀虫、解蛊毒;副作用有头晕、腹泻、食欲减退等,一般在连续服药10日后副反应可减少或消失。

鸦胆子:鸦胆子去壳取仁,成人每次10粒(重0.4克左右),装入胶囊吞服,每日3次,连服4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杀虫、解蛊毒。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