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的术语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提出,当时主要指弓首线虫病(toxocariasis),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其他一些蠕虫如颚口线虫,四川并殖吸虫等也以幼虫为主要形式寄生于人体,并引起疾病,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两种,有时两者也可同时存在。
皮肤幼虫移行症主要表现为匐行疹,常由一些寄生于动物如猫,犬的钩虫如巴西钩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is),犬钩虫(A.caninum)等的幼虫钻入人体皮肤而引起的,寄生于人体的钩虫如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的感染期幼虫偶也可引起此病,此外一些线虫如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的幼虫也可引起匐行疹。
发病机制
人体皮肤与被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接触后,其中的感染性幼虫即从皮肤侵入,不能穿达生发层下,仅能在真皮和粒层间以每日数毫米至数厘米的速度移行,产生蜿蜒隧道并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隧道外观呈红色硬斑,局部出现皮损,水泡形成,组织学检查显示隧道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当上述线虫的幼虫侵入患者皮肤并移行时,可引起红色丘疹,并形成不规则的线状红斑性皮损,以后可隆起,并出现水疱,患者有剧烈的瘙痒,由于幼虫在患者皮肤内窜行,其皮损每天可延伸数毫米,而旧的皮损则可结痂,幼虫的移行常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抓破后常可继发化脓性感染。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如与动物粪便所污染泥土的接触史等,颚口线虫引起的皮损时,患者常有吃生或不熟淡水鱼史。
本病须注意与棘颚口线虫病相鉴别。
皮肤幼虫移行症西医治疗
可用左旋咪唑软膏或霜剂局部涂敷,也可服用阿苯达唑、噻苯哒唑或丙硫咪唑。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皮肤幼虫移行症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