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漆所致皮肤病

漆所致皮肤病

概述

由于接触漆所致的皮肤病。漆疮是由于对漆树或生漆过敏而引发的一种皮肤病,属于接触性皮炎。初次发作时,病情多数较重,以后再发,则症状减轻,然而也有少数患者愈发愈重,甚至一嗅到漆味或一见到漆(可能接触其挥发物而未觉察)即可引起发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绝大多数漆性皮炎是由于直接接触漆或已经涂过漆的物品所致。

(二)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漆性皮炎是由于直接接触漆或已经涂过漆的物品所致。

1、桐油

由此引起的皮肤病仅在国外文献中报道过。

2、生漆

引起皮肤反应则相当多见,在采集,调制,运输,加工和使用中均有所见,我们所调查的某纱厂漆筒管工人及某印染厂漆工间工人中,漆性皮炎的发病率均在80%~90%以上,一般认为漆液主要通过毛囊口进入机体,发病的迟早,症状的轻重也各有差异,即使在同一人身上,每次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不论以往过敏与否,在以后重复接触中都可能发生或不发生过敏反应,从许多临床及现场调查研究情况来看,生漆既可通过原发性刺激作用致病,但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致敏原,一般说来,似以前者为主,目前认为生漆中的主要成分漆酚是引起皮肤变态反应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其中的某些挥发性物质,生漆存放时间愈长,挥发物逸出愈多,就不及新鲜漆那样容易致敏。

3、合成树脂漆致病情况则依其品种而定。

4、普通油漆本身很少引起皮肤病,仅在调制中偶因接触某些颜料(如铬黄,立索尔红等)或溶剂(如松节油,香蕉水等)而引起皮炎。

检查

以生漆皮炎为最典型,具代表性,一般在直接或间接接触后1~2h至10余天发病,初发大多只在暴露部位,以颜面,颈部,手腕关节周围,手背及前臂等处为多,少数可同时发生于阴茎,包皮,阴囊及股内侧,其后可延及躯干,四肢等处,继发部位可能与搔抓有关,所有病例均发病急剧,首先发痒,灼热,其后即于上述部位出现皮损,按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1、皮炎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大片水肿性红斑及痱子样皮疹,没有水疱,重者于患处出现大片潮红,肿胀,继而迅速发生密集的自针头至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并迅速变为水疱或大疱,破后形成大片糜烂面,发生于颜面及外阴部者,其红肿尤为显著,重者可泛发全身,伴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病程自限性,大致1~2周即可痊愈。

2、荨麻疹多为全身泛发性,呈风团样表现,色泽鲜红,消退亦较缓,可出现阳性皮肤划痕反应。

 

诊断

根据症状,病史即可诊断。

与荨麻疹相鉴别,漆或涂料接触史是鉴别的要点。

预防

漆所致皮肤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已发病者,按皮损表现作对症处理。穆瑞五报道,当皮肤红肿起疱时,涂搽乙酸戊酯、豆油混合剂(1∶9),然后再以微火加温5~10min,收效甚佳。

(二)预后

病程自限性,大致1~2周即可痊愈。

漆所致皮肤病中医治疗

1、风热型: 皮疹发生于上部,并可见发热恶寒,疲乏不适,自觉瘙痒。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

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蝉蜕各9克,苦参、牛蒡子、黄芩各12克,生地黄25克,金银花15克,鱼腥草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l剂。

热象较重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夹湿者,加木通、苍术各9克。

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湿热型 :皮疹发生于下部,并可见发热,口苦,口渴,疲倦乏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各12克,木通9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气血两燔型 皮疹泛发全身,并见畏寒或寒战,高热,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口干渴。舌质红绛,苔黄干焦,脉数。

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土茯苓各3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黄芩、赤芍、栀子、玄参各12克,知母、牡丹皮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暂无可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