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松弛皮肤(granulomatous slack skin)为一罕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低度恶性。1973年首先由Convit和Kerdel等以进行性萎缩性慢性肉芽肿性皮肤皮下组织炎(progressive atrophying chronic granulomatous dermohypodermatitis)报告。皮肤损害好发于腋窝和腹股沟,少见于前胸、肋部、前臂、股、足、下颏和背部。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起病隐匿,皮肤损害好发于腋窝和腹股沟,少见于前胸,肋部,前臂,股,足,下颏和背部,我国报告的3例,1例发生于掌部,可影响功能,1例见于麻风菌素皮肤试验以后,1例在足部撞伤后发生,皮肤损害初起为淡红至紫色斑疹,丘疹和斑块,表面发亮,常失去皮纹,具有少量鳞屑,可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边界清楚,质地坚实,少数可破溃,以后中央萎缩,变软,松弛下垂,起皱,明显萎缩时皮下血管变得明显,报告20例中7例(35%)认为是与霍奇金病(HD)的皮肤和(或)淋巴结损害相关,另3例(15%)发展成系统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皮损为大片浸润性红色斑块伴皮肤异色症,可持续多年,由于在发病过程中整个真皮内弹力纤维松解,致皮肤萎缩松弛呈悬垂皱褶状,可见于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
诊断
本病真皮内见弥漫性吞噬淋巴细胞的多核巨细胞浸润,轻度异形淋巴细胞,亲表皮性和Pautrier微脓肿聚集以及广泛的弹性纤维的破坏,具有诊断性,有时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肉芽肿性MF:无特殊好发部位,皮损不松弛,病变呈灶性,巨细胞核一般5~10个,不如GSS,巨细胞核可达40个以上,弹性纤维只是局部消失。
②肉芽肿性皮肤病:如结节病,网状组织细胞瘤和(或)多中心网状细胞增生病 以及环状肉芽肿甚至感染性皮肤病等,结合临床表现不难区别。
③后天性皮肤松弛:皮肤损害的边界较不清楚,早期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弹性纤维呈片段或颗粒状改变,④斑状萎缩;损害处指压后可向外呈袋状。
鉴别诊断
1.皮肤松弛(cutis laxa)亦常显示松弛性皮肤皱褶,但无浸润。
2.肉芽肿性蕈样霉菌病(granulomatous MF)肉芽肿性松弛皮肤组织学特点很特殊,表现为多核巨细胞单个分布于真皮淋巴样细胞浸润内,通常不形成如在肉芽肿性MF中所见的上皮样或肉芽肿样结节,尤其是可见明显嗜弹力纤维细胞增多,此外虽可见轻度单个淋巴细胞亲表皮性,但缺乏表皮内微脓肿。
3.结节病(sarcoidosis)由呈上皮样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形成的结节,通常无弹力纤维断裂。
肉芽肿性松弛皮肤西医治疗
体表面积的10%,可配成20mg/100g油膏,如大于10%时,可配成10mg/100g油膏,每日外用1次。外用此药时可出现红斑反应(此时应停药,并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或遗留毛细血管扩张。使用过程中同时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此疗法可用于对氮芥过敏者,Ia~Ⅱ期患者55%~86%可以缓解,疗程总量不要超过600mg。
(二)PUVA 可使早期皮损消退,但易复发,深在浸润无效。对某些患者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三)放射治疗 可用浅层X线,根据不同病程,单次剂量为50~200R,每周1次,总量为200~800R,对MF早期皮疹有暂时效果。小量电子束照射对早期皮损有效,可缓解3~14年。
(四)全身疗法
1.化疗 常采用联合化疗,如COP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甲基苄肼)或MOPP(氮芥、长春新碱、泼尼松、甲丙苄巴肼)可使病情获得缓解。对上述化疗无效的患者,可选用博来霉素、放线菌素D、苯丁酸氮芥、氮甲,单独应用或与皮质类固醇合并应用有一定疗效。
2.免疫疗法 可用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常用的有:
(1)胸腺因子D 每周2~3次,每次2mL,肌内注射。
(2)转移因子 每周1~2次,每次1~2mL,上臂近腋部皮下注射。
(3)左旋咪唑 每周连服3 d,每天150mg。
(4)其它 如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小牛胸腺肽、卡介苗等,用以争取改善患者免疫状况。
3.维A酸类药物 以往曾用维胺脂,每日3次,每次25mg,对早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有条件者,可选用芳香维A酸药物。
4.LAK细胞。
肉芽肿性松弛皮肤中医治疗
有条件时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如中医辨证本病早期为血热有毒,后期为久病体虚、血热兼瘀,治疗时可考虑在早期用清热解毒,到后期则可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治则。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