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 小脑幕脑膜瘤

小脑幕脑膜瘤

概述

小脑幕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小脑幕(包括幕切迹和窦汇区)的脑膜瘤,可向小脑幕上或幕下两个方向发展,亦可呈哑铃形生长因此有幕上型、幕下型和哑铃型之分也有人将向幕下生长者归入后颅窝脑膜瘤。

病因

发病机制

肿瘤经纤维型居多,血供主要来源于基底动脉和脑膜动脉,国内有学者将其分为:幕上型,可压迫枕叶和中脑;幕下型,可压迫小脑与脑干;幕上下型,可压迫上下相邻结构,从手术入路考虑,可分为四型:幕叶型,肿瘤起源于小脑幕本身(小脑幕叶的上下表面)。切迹型,肿瘤起源于小脑幕的游离缘。镰幕型,肿瘤起源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的结合处。汇周型,肿瘤起源于窦汇周围。

检查

小脑幕脑膜瘤易向幕上及幕下两个方向生长,故可出现颞枕及小脑两种症状,发生于小脑幕下的肿瘤,多数以小脑症状为主,由于肿瘤多偏向一侧,故小脑体征多出现一侧,或以一侧为主,如粗大水平眼球震颤,指鼻及轮替动作不灵等,往往以病变侧表现为典型,由于肿瘤起源于脑实质外,所以小脑体征出现晚于颅内压增高症状,肿瘤向幕上生长者,影响大脑半球枕叶和颞叶,可引起视野改变,出现象限性视野缺损或同向偏盲,个别患者出现幻视,由于小脑幕脑膜瘤生长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许多病人就诊时已出现颅内压增高,其中还有10%病人因继发视盘水肿或偏盲而就医。

诊断

小脑幕脑膜瘤在CT及MRI未问世前诊断比较困难,主要依靠X线平片,脑血管造影和脑室造影,目前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做出诊断,在CT与MRI 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肿瘤向幕上或幕下生长。②肿瘤与横窦的关系。③小脑幕切迹前方的肿瘤,要仔细了解肿瘤与脑干的关系,CT和MRI的矢状位对诊断 本病更有价值。

无特殊需要鉴别的疾病。

预防

小脑幕脑膜瘤西医治疗

(一)治疗  

尽管小脑幕脑膜瘤可向幕上或幕下两个方向生长,手术切除肿瘤完全是可能的。手术入路有三种,即:颅后窝、颞枕部以及小脑幕上、下联合开颅。  

1.颅后窝开颅:主要应用于肿瘤向幕下或切迹生长者,根据肿瘤是偏离或接近中线,可选择旁正中或中线切口。若肿瘤体积较大,需作倒钩形皮肤切口。病人可取侧卧位或半坐位。切口上限应暴露出横窦。  

2.颞枕部开颅:适应于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幕上者,也可将切口后支延长形成幕上、下联合开颅。开颅的骨窗下缘位于横窦,开颅时应予注意。切开硬脑膜,抬起颞枕叶即可暴露肿瘤。注意避免损伤Labbe静脉,尤其是肿瘤位于优势半球时。  

3.幕上下联合开颅:适应于肿瘤较大,向幕上及幕下均有侵犯者。  

不论哪种开颅方法,都要将横窦暴露充分,术中尽量保护,万一术中因剥离肿瘤造成横窦小的撕裂,应予以修补,以保证血流通畅。肿瘤的切除方法与一般脑膜瘤手术方法相同,瘤内分块切除,将肿瘤侵犯的小脑幕一并切除,防止肿瘤复发。对横窦的处理应小心,对于近横窦生长的脑膜瘤横窦并非完全闭塞,不要盲目的切除或损伤,术前脑血管造影的窦期对此很有帮助。术中如损伤横窦,应以筋膜修补,或压迫海绵。当对侧横窦和乙状窦畅通的话,结扎切除一侧的受肿瘤侵犯的横窦是可以的。

小脑幕切迹处的脑膜瘤,因肿瘤深在,前方为脑干、Galen静脉以及小脑上动脉等重要结构,为避免损伤,可采用前面所述颞枕入路方法,应尽量于瘤内挖空,然后从小脑幕侧方,自前向后沿肿瘤切除小脑幕游离缘。在幕缘前外方注意保护第Ⅳ脑神经,切至后方不要伤及直窦。分离和切除游离缘前方的剩余肿瘤时,注意不要伤及小脑上动脉的中脑分支。  

(二)预后  

小脑幕脑膜瘤手术死亡率并不比其他部位的脑膜瘤高,手术死亡主要原因是由于横窦损伤或肿瘤体积巨大,特别是小脑上动脉的中脑分支的损伤,致使影响了脑干的功能。小脑幕脑膜瘤累及横窦时,手术连同受累的小脑幕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对未能全切除的病例,术后给予放射治疗。肿瘤复发者可再次手术切除。

小脑幕脑膜瘤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