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病毒胃肠炎是由星形病毒感染所引起的,7岁以下儿童多见,常爆发流行。起病急,临床主要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水样便为主。
(一)发病原因
星形病毒(astrovirus)是由Madeley和Cosgrove于1975年首先描述并命名的,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28nm±0.5nm,因病毒表面有5~6个星芒状突起而得此名,有5个抗原型,可在人胚肾细胞中生长。
(二)发病机制
与肠腺病毒胃肠炎相同。
(一)普通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1~3天。病情差别较大,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
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但少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
少数患者可并发肠套叠、直肠出血,溶血尿毒综合征、脑炎及Reye综合征等。
诊断
依赖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用电镜或免疫电镜从病人粪便中查见病毒颗粒,或用ELISA和RIA法从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抗原可确诊,也可用ELISA,RI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特别是IgM抗体,利于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诺氏克病毒,肠腺病毒,嵌杯状病毒,星形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相鉴别。
星形病毒胃肠炎西医治疗
星形病毒胃肠炎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只能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的办法。脱水是病毒性胃肠炎致死的主要原因,故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或口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性病原体无效,且长期应用抗生素反而易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等不良后果。
在对患者的日常照料中,主要应注意患者的饮食卫生,多吃新鲜、易消化、含钙高的食品,多喝水,少吃高脂肪食品,少吃冷食,同时注意患者的保暖,并少去人群过于集中的公共场所。
星形病毒胃肠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但也可能存在“呼吸道传播”。由于病毒性腹泻的传染源多为轻型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且目前无有效的针对病毒性腹泻的疫苗,因此病毒性腹泻的防制措施主要集中在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机体抵抗力方面。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星形病毒胃肠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Copyright © 2025 51zy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18588号-7 联系我们:3822031469@qq.com